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多段内导流筒气升式反应器中气体分布器对气含率和气液传质特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在为微生物高密度培养而设计的10L多段内导流筒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研究了Na2SO3-空气体系单孔喷嘴和烧结金属管等不同气体分布器对气含率ε、体积氧传质系数KLa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为20~25μm的烧结金属管的整体性能最好,在最佳操作气速3.7~4.0cm/s下,ε超过19%,KLa可达0.29s-1.其ε和KLa随Ug有如变化规律:ε=0.1952-1.53510-2e-1.391UgKLa=0.27+2.9710-2Ug-7.2310-3U2g(1.5<Ug<6cm/

    单颗粒在浓相悬浮体中的沉降运动

    No full text
    用磁感测量法对颗粒在浓相悬浮体中的沉降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悬浮体的表现粘度与悬浮体固体浓度关系及Ars-Lys关系曲

    粉煤灰开发利用现状及途径

    No full text
    粉煤灰做为热电厂的废物污染环境,综合利用粉煤灰,变废为宝,正在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利用粉煤灰的现状、途径。并对粉煤灰的开发提出大胆设想——形成可直接利用的活性灰

    用匀浆互补法测试杂种优势的研究(Ⅰ)

    No full text

    15L气升式反应器中PHB高密度培养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在15L气升式反应器PHB的发酵实验中,进行了欧文氏工程菌Ecc13B-1的高密度培养。实验表明,在无侧孔导流筒的反应器中,发酵53h菌体密度可达57.9g/mL,并使菌体和PHB的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发酵中维持稳定的比生长速率有利于提高菌体浓度。结果并说明ALR较传统搅拌罐在高密度培养中更具优势

    15L气升式反应器中PHB高密度培养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在15L气升式反应器PHB的发酵实验中,进行了欧文氏工程菌Ecc13B-1的高密度培养。实验表明,在无侧孔导流筒的反应器中,发酵53h菌体密度可达57.9g/mL,并使菌体和PHB的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发酵中维持稳定的比生长速率有利于提高菌体浓度。结果并说明ALR较传统搅拌罐在高密度培养中更具优势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