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民间剧作家林少鹏的情感世界及其爱的哲学

    Get PDF

    邵魁式和歌仔戏的“味道”——民间戏曲创作的调查与思考

    Get PDF
    上个世纪,福建漳州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剧作家,他们和艺术家们一同创造了歌仔戏的辉煌。他们之中,有主要活跃于民间的邵江海、邵魁式父子,也有任职于各国有剧团或文化馆的魏乃聪、方

    一部别开生面的剧种史新著——评高益荣教授《20世纪秦腔史》

    Get PDF
    说实话,笔者并不熟悉秦腔,但由于秦腔历史悠久,成就卓著,故而对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关注。焦文彬等先生撰写的《秦腔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是剧种史的扛鼎之作,曾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该著只写到1911年辛亥革命,没有涉及此后由易俗社、民众剧团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引领的秦腔新历史。焦文彬等先生早就有意续写,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果。令人欣慰的是,高益荣教授于2014年10月出版《20世纪秦腔史》,达成了诸位先生的

    清董榕《芝龛记》编刊考述

    Get PDF
    在明清戏曲刊刻史上,《芝龛记》具有典型意义。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该作至少编刊了8次,共留下9个版本。从事者以中下级官僚和士绅为主,他们以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以共同的文化身份为纽带,组成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圈子,充分发挥了编刊在个体的心理建设、家族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明清文士戏曲编刊活动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7YJA760069)的阶段性成

    被忽视的尊体思想——论姚华的《曲海一勺》

    Get PDF

    建构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美学体系——评陈多先生《戏曲美学》

    Get PDF
    著名学者陈多先生的《戏曲美学》运用本民族文艺理论的原理、概念和术语,探讨了戏曲美的构成、具体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舞台为中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美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是重塑了人们的戏曲观

    论明清戏曲创作的家族性

    Get PDF
    从创作心理、方式和题材等方面来看,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带有比较显著的家族性。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1.尊祖、敬宗、孝亲、睦族的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2.家族文化建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3.家学培养了曲作家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才能。从这一角度来看,家族文化对明清戏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A760085; 2013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编号:13ZD00

    明清家班[1]的艺术思想初探

    Get PDF

    曹寅家班考论

    Get PDF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Kunqu Opera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tinguished Families in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Causes of its Decline

    Get PDF
    任何一种文艺样式,其存在的空间、方式、审美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盛衰的转折等,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特定的文化土壤,二是围绕这一文艺样式开展的创作、观演、批评和理论等活动。昆曲的文化土壤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望族提供的,相关活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江南望族组织并主持的。从这两点来看,江南望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昆曲的生态。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望族及其文化的衰落无法逆转,昆曲的兴盛也将一去不返。倘若不切实际地倡导振兴,并以创演新戏为主要的振兴之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2013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3ZD008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