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建筑适应性”主题沙龙

    Get PDF
    "地域建筑"是当下建筑学界共同尊重的准则,但这一术语的过度使用,也使得其内涵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逐渐模糊。本期沙龙主题"建筑适应性",是对"地域建造"这一命题的具体化。"适度"的"适应"是当下应当倡导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原则。"建筑适应性"中的"适应",强调对历史文脉与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应答关联;除此,"建筑适应性"还强调对经济、技术、材料的"适度

    <sup>79</sup>Se的加速器质谱方法测定研究

    No full text

    中国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定量评估(英文)

    No full text
    基于地震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在建立人口震害脆弱性曲线与确定地震发生参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评估模型对我国Ⅴ-Ⅺ地震烈度下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次采用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多方面地震孕灾环境资料来处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具体综合历史地震综合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分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三方面来确定全国2355个县域单元的地震发生参数;(2)利用1990-2009年我国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对地震烈度与人员死亡率之间进行线性拟合,建立适合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震害人口死亡脆弱性曲线;(3)利用震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我国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彻底摸清Ⅴ-Ⅺ地震烈度下我国各县域单元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研究表明: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我国广大的东、中部地区面临更高的风险,而西部的人口死亡风险相对较低。高风险区域呈零星状分布于山东与江苏大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与吉林东部等人口分布较密集且孕灾环境发育完备的区域。而无风险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呈斑块状散布,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中国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定量评估(英文)

    No full text
    基于地震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在建立人口震害脆弱性曲线与确定地震发生参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评估模型对我国Ⅴ-Ⅺ地震烈度下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次采用基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多方面地震孕灾环境资料来处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具体综合历史地震综合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分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三方面来确定全国2355个县域单元的地震发生参数;(2)利用1990-2009年我国历史地震灾情数据,对地震烈度与人员死亡率之间进行线性拟合,建立适合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震害人口死亡脆弱性曲线;(3)利用震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我国各县域单元的人口死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风险空间分布格局,彻底摸清Ⅴ-Ⅺ地震烈度下我国各县域单元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风险。研究表明: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我国广大的东、中部地区面临更高的风险,而西部的人口死亡风险相对较低。高风险区域呈零星状分布于山东与江苏大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与吉林东部等人口分布较密集且孕灾环境发育完备的区域。而无风险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呈斑块状散布,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Nation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GrantNO.2008BAK50B05,2008BAK50B06

    抛光磨削工艺对齿轮振动噪声影响的试验分析

    No full text
    基于对比试验探究了抛光磨削工艺对齿轮振动噪声的影响。试验对象分别为抛光磨削齿轮和常规磨削齿轮各一对。试验前,对两齿轮副的齿形齿向形貌和粗糙度进行检测以得到齿面微观形貌特征;之后,对两齿轮副进行齿轮运转试验,在不同的转速下,采集振动噪声数据,利用Matlab对试验数据处理,得到频谱和噪声变化趋势;结合两齿轮副的表面形貌特征,分析探讨了抛光磨削工艺对齿轮振动噪声的影响。由频谱对比得知,抛光磨削齿轮的振动加速度明显低于常规磨削齿轮;由噪声结果对比得知,300~600 r/min时,抛光磨削齿轮比常规磨削齿轮噪声略低;700~1 000 r/min时,两齿轮副声增加均较为缓慢;1 100~1 400 r/min时,常规磨削齿轮振动噪声比抛光磨削齿轮增加的更快

    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为造血细胞

    No full text

    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铵的研究

    No full text
    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直接分离提取谷氨酸铵。通过模拟谷氨酸发酵液对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实验,获得了如电流密度、料液与浓缩液体积比、循环流量等优化操作条件。采用优化条件对真实谷氨酸发酵液进行电渗析分离提取谷氨酸铵,当料室pH4.7左右可观察到结晶现象。通过补加氨水调节料室pH,可明显改善电渗析的整体效果,其中浓室谷氨酸浓度达到120g/L,回收率为78.8%

    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铵的研究

    No full text
    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从谷氨酸发酵液中直接分离提取谷氨酸铵。通过模拟谷氨酸发酵液对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实验,获得了如电流密度、料液与浓缩液体积比、循环流量等优化操作条件。采用优化条件对真实谷氨酸发酵液进行电渗析分离提取谷氨酸铵,当料室pH4.7左右可观察到结晶现象。通过补加氨水调节料室pH,可明显改善电渗析的整体效果,其中浓室谷氨酸浓度达到120g/L,回收率为78.8%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