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杂种: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Get PDF
    一、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农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给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事实不可争辩地说明,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但中国农业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靠什么吃饭?谁来养活中国?一直就是个问题。毫无疑问,问题的关键在于耕地。2008年年底,中国有人口132802万

    从牛的放牧方式看中国农区畜牧业的萎缩

    Get PDF
    动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两条腿,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动物生产的这条腿短,而植物生产的那条腿长,故称为破脚农业。然而,跛足并非是先天所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农区牛的放牧方式的演变来探讨破足农业的形成。作者认为,中国农区耕牛的放牧方式经过了一个由牧牛、到放牛再到縻牛的过程。而它的背后则是用于养牛的土地面积的减少,用于粮食等种植的土地面积增加。此长彼消的结果,导致了中国跛足农业的形成

    水稻插秧器具莳梧考——兼论秧马

    Get PDF
    始载于清代文献中的莳梧,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水稻插秧器具,却启发了现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然迄今不见有对莳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莳梧的名称、分布、工作原理,及与之相关的秧马问题,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进行了考证。文章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稻插秧器具不是秧马,而是莳梧。莳梧主要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南通一带农村。流行过程中,有音无字,故有莳梧、莳扶、莳芴、莳武和莳物等多种写法。本文以"莳梧"为题,从其溯也。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一条秧马用途的新证据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Get PDF
    用于施肥的农业机械——下粪耧种,前人据王祯《农书》所载,多以为是元代发明,今在宋人韩琦(1008~1075年)诗中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以此证明下粪耧种当在宋代即已使用

    宋代的双季稻

    Get PDF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nbsp

    《宝坻劝农书》与明代后期江南农学知识的北传

    Get PDF
    《宝坻劝农书》是中国古代记载农业技术最详实的州县级劝农文书,成书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明代,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时,企图把家乡江南的农业知识引入到其所任职的北方宝坻地区。《劝农书》共八篇,从其中的田制、灌溉、粪壤三方面便可看出江南农学知识向宝坻的传播过程,江南农学知识一定时期内在宝坻产生了比较大的成效,却未能长时间维继,其原因既有袁黄个人的因素,也与南北地理环境迥异有关

    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农业学大寨为例

    Get PDF
    本文将建国五十年(主要是前四十年)来,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所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等,与历史上某些提法和做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五十年来在三农问题上所出现的偏差,并非仅仅是左的错误造成的,实际上也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中论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农业学大寨的发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并进而提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