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地铁区间矿山法BIM建模标准研究

    Get PDF
    目前地铁区间针对矿山法的BIM建模标准研究相对较少,也尚未出台相关的国家标准,为BIM技术在地铁施工中全过程全工法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矿山法BIM建模标准。在工作分解结构基础上进行矿山法模型构件的拆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得到构件类型表。将拆分的各个构件进行编码,并根据施工阶段构件模型精细度的要求,进行矿山法BIM模型的构建,使模型的信息能更加有效地表达,为地铁区间应用矿山法提供指导

    绿洲灌区的水均衡模型及其应用[J]

    No full text
    根据不同灌水方式灌区水分运动不同的特点,对绿洲灌区的农区部分按不同灌水方式进行分区,建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和四水转化理论,分析了引水农区和井灌农区的四水转化关系和引水农区向非农区、井灌农区的水分迁移;讨论了农区水分在不同时期的转化与消耗。结果显示:该绿洲灌区水均衡模型可很好反映灌区的水分运动,它适于研究不同引水方式共存的灌区的水分运动

    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production potential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J]

    No full text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②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③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梭梭个体形态调整在环境定居中的适应/Effects of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n establishment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J]

    No full text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古尔班通古特南缘荒漠地区的降水与地下水位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改变必然导致荒漠植物用水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本实验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沙漠中建群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从种子萌发起,对气象因子、梭梭地上高度、地下根系深度、生物量等进行了连续监测,直至梭梭完成定居,以期探明梭梭定居过程中的个体形态调整特征.结果表明:在遭遇干旱时,梭梭以同化枝凋落的形态调节方式有效地维持了根系供水与地上部分需水之间的平衡,保证了存活同化器官的光合能力;同时,梭梭以牺牲地上部分生长为代价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转向根系,使得根系能够获得更多的水分保证其生长、生存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Impact of farmland changes o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uring recent two decades[J]

    No full text
    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为10.55亿t,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 kg/hm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而西北部较低的趋势,并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②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占2010年全国实际粮食总产量的0.29%.③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从总体看,近20年来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城市扩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所导致

    梭梭与白梭梭气体交换特征对比分析/Gas Exchange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H. persicum[J]

    No full text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与白梭梭(Hpersicum)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2个最主要的建群种.通过对梭梭与白梭梭光合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同期观测,探讨其光合响应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梭梭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大于白梭梭,而白梭梭利用强光的能力大于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特征均为“单峰”型,但Pn、Gs峰值出现时间略有差异,Tr的峰值出现时间为16:00.根据梭梭和白梭梭Pn、胞间CO2浓度(Ci)及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梭梭光合“午休”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白梭梭日平均Pn 、Tr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梭梭,说明白梭梭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相关分析表明,对梭梭、白梭梭的Pn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

    高温对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光系统Ⅱ的影响/Effects of Heat Stress on Photosystem Ⅱ in Karelinia caspica[J]

    No full text
    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经常遭受夏季正午短时间的高温胁迫,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荒漠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本土植物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光系统Ⅱ(PSⅡ)的影响,分别在35、38、42、45、48、52℃和55℃下胁迫15 min后,测定其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结果表明:(1)叶片温度超过42℃后,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单位面积上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叶功能指数(PIABS)等PSⅡ荧光指标分别出现明显的升高或降低.(2)在45℃时,Fv/Fm、RC/CSo、PIABS等PSⅡ荧光指标出现大幅的升高或降低.(3)大于52℃时各指数出现极值.因此,42℃为花花柴正常生长的热阈值,超过此温度,会对花花柴的生长造成抑制;45℃为花花柴的PSⅡ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伤害的阈值;52℃为失活的阈值,超过52℃,花花柴的PSⅡ反应中心将发生不可逆失活

    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对人工降水的响应[J]

    No full text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量仪,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阜康北部地区沙丘不同部位(坡底、坡中、坡顶)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量,探讨了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的响应,分析了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而增雨处理后,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大部分转变为"单峰曲线"。②增雨处理增加了沙丘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平均值和极差,推后了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到来的时间。③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对降雨表现出积极的响应,降雨改变了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曲线类型,提高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系数。④非增雨处理时,沙丘坡底、坡中和坡顶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系数均较高,而增雨处理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仅坡中的相关系数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

    NaCl对4种荒漠豆科植物幼苗生理参数的影响/Effect of NaCl on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4 Legume Seedlings in Desert Areas of Xinjiang, China[J]

    No full text
    以塔中沙漠植物园引种成功的4种豆科植物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的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NaCI浓度处理30天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及叶片水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骆驼刺和白柠条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及叶片水势的变化程度均低于紫穗槐和花棒;NaCl处理后骆驼刺和白柠条均具有较稳定的光合生理特征,紫穗槐和花棒的稳定性则相对较差;在NaCl处理时,植物叶片水势的变化规律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可以反映幼苗对NaCl处理的不同响应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