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

    Get PDF
    环境资产的定义是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SEEA)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的附属帐户 ,SEEA定义的资产与 SNA不同。SNA着眼于经济资产 ,而非环境资产 ,尽管 SNA存在一些限制 ,但其仍包含大量重要的环境资产。并通过对这两个体系内的环境资产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更好地理解 SEEA环境资产的实质内容。文章首先定义环境资产的意义 ,然后结合 SNA的经济资产分类 ,分析SEEA的环境资产分类

    Detection of incoherent broadband terahertz light using antenna-coupled high-electron-mobilit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ull text link
    The sensitivity of direct terahertz detectors based on self-mixing of terahertz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s being improved with noise-equivalent power close to that of Schottky-barrier-diode detectors. Here we report such detectors based on AlGaN/GaN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at 77~K are able to sense broadband and incoherent terahertz radiation. The measured photocurr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gate voltage agrees well with the self-mixing model and the spectral response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antenna. A Fourier-transform spectrometer equipped with detectors designed for 340, 650 and 900~GHz bands allows for terahertz spectroscopy in a frequency range from 0.1 to 2.0~THz. The 900~GHz detector at 77~K offers an optical sensitivity about 1 pW/Hz1~\mathrm{pW/\sqrt{Hz}} being comparable to a commercial silicon bolometer at 4.2~K. By further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room-temperature detectors would find applications in active/passive terahertz imaging and terahertz spectroscopy.Comment: 4.5 pages, 5 figure

    Micro-CT analysis of high temperature creep damage of 2D C/SiC composites

    Get PDF
    利用显微CT针对自愈合2d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试验前后的内部孔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CT技术能较好地探测高温蠕变前后2dC/SIC复合材料内部孔隙率变化,从孔隙率的变化初步证实了bXC组元对2dC/SIC复合材料有一定的自愈合作用。利用显微CT技术证实了高温下的拉伸应力不会导致2dC/SIC复合材料中新的裂纹产生。We report a micro-CT experiment that permits us to assess void growth and micro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self-healing 2D C/SiCcomposites subjected to high temperature creep.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icro-CT is a promising facility to detect the evolution of voidsin 2D C/SiC composites,and the BxC composi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elf-healing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s subjected to hightemperature.In add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temperature creep will not lead to new cracks in the composites,which may be caused bythe self-healing of matrix crack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405015

    2D 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损伤的显微CT分析

    Get PDF
    利用显微CT针对自愈合2DC/SiC复合材料高温蠕变试验前后的内部孔隙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CT技术能较好地探测高温蠕变前后2DC/SiC复合材料内部孔隙率变化,从孔隙率的变化初步证实了BxC组元对2DC/SiC复合材料有一定的自愈合作用。利用显微CT技术证实了高温下的拉伸应力不会导致2DC/SiC复合材料中新的裂纹产生

    大容量试验系统建模方法及一键顺控方案研究

    Get PDF
    大容量试验是检验电力装备性能,保障装备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大容量试验回路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存在流程复杂、效率低且易出错的问题。针对大容量试验回路智能化控制的难题,研究建立了冲击发电机单电机短路模型和双电机并联短路模型,分析了发电机短路特性,结合典型大容量试验回路设计了一键顺控方案,提出试验回路一键顺控操作流程。通过对发电机短路模型和大容量试验回路系统的仿真,验证了所建发电机短路模型的正确性及大容量短路试验一键顺控方案的合理性

    嗜虫耶尔森氏菌HlyA及HasA外分泌表达系统的构建

    Get PDF
    【目的】构建一株具备外分泌蛋白功能的工程菌,解决杀虫毒素无法由胞内分泌至胞外,无法直接作用于虫体等问题,为松墨天牛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先测定从松墨天牛肠道及其生境中分离出的嗜虫耶尔森氏菌(CSLH88)的生长特性及抗性,进而对其进行分子改造。构建HlyA (pGHKW2)以及HasA (pGHKW4)外分泌表达载体,利用电穿孔法将其转入CSLH88菌株,获得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工程菌。利用稀释涂板及荧光体式镜检测技术对两个质粒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并采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蛋白外分泌功能。【结果】CSLH88菌株培养2–4 h能够进入对数生长期,并对卡那霉素(Kan)敏感。成功构建了含有Kan抗性基因的pGHKW2(GenBank:MK562405)和pGHKW4(GenBank:MK562404)两个外分泌表达载体的CSLH88工程菌株。其中,发现pGHKW4质粒更加适合在嗜虫耶尔森氏菌中稳定遗传。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HlyA系统无法在CSLH88菌株中将目的蛋白分泌到胞外,而HasA系统则可以有效地发挥外分泌表达功能。【结论】通过对HlyA及HasA两个外分泌表达系统进行研究,从中筛选出HasA型血红素转运系统作为CSLH88菌株的外分泌表达系统,为后续外分泌杀虫毒素蛋白菌株构建以及CSLH88菌株的致病性研究奠定基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600105);;\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01905);;\n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016J01097);;\n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N5002);;\n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基金(xjq201614);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林学高峰学科项目(71201800720,71201800753,71201800779);;\n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389102);;\n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项目[Minlinke(2017)03]~

    C/SiC表面SiC涂层氧化的显微CT无损检测与分析

    Get PDF
    对C/Si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在1300℃干氧和湿氧环境中退火处理60 h,利用显微CT技术对高温氧化后的SiC涂层进行无损检测。通过重构SiC涂层不同深度的氧化形貌,并利用SEM、EDS和XRD进行辅助验证,得到沿SiC涂层表面和厚度方向的氧化形貌。结果表明:显微CT能有效地检测氧化后SiC涂层中存在的氧化产物SiO2及其氧化深度,其在表面及深度方向均呈非均匀分布;在干氧环境中SiC涂层的氧化面积沿着涂层的深度方向呈减少趋势,而在湿氧环境中SiC涂层的氧化面积沿着涂层的深度方向呈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验证了C/Si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在干氧和湿氧中不同的氧化机制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