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不同DGGE谱带信息提取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No full text
    自1993年Muyzer,et al.[1]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来,DGG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如淡水、海洋、土壤、动物消化道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2—6]。但对于DGGE凝胶的分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方法

    不同DGGE谱带信息提取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No full text
    自1993年Muyzer,et al.1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来,DGG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如淡水、海洋、土壤、动物消化道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2—6。但对于DGGE凝胶的分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方法

    不同DGGE谱带信息提取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No full text
    自1993年Muyzer,et al.1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来,DGG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如淡水、海洋、土壤、动物消化道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2—6。但对于DGGE凝胶的分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方法

    Resilience in organizations:Construction of protective resources from psychological and systematic perspective

    No full text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构念,“韧性”(resilience)呈现出心理和系统两条独立的发展轨迹。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类型特质、影响因素及测量,依托资源保护理论,以保护性资源的建构为主线勾勒出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产生路径,并据此提出相关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尝试探究积极事件对韧性的诱发机理以及跨层面韧性之间的促进作用,并基于心理和系统两条发展脉络开展本土化实证研究

    夏季小花睡莲挺水叶光抑制加剧的机制

    No full text
    为理解夏季睡莲叶片挺水前后光合特性的变化,以雪白睡莲和小花睡莲为材料比较了浮水和挺水条件下两者叶温、相对含水量、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的差异以及与气孔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小花睡莲和雪白睡莲气孔器大小相似,但前者气孔密度明显高于后者,故小花睡莲浮水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雪白睡莲高。小花睡莲挺水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明显低于浮水叶片,不过这种差异在雪白睡莲中不明显。相对于雪白睡莲,小花睡莲挺水叶片午间除叶温明显升高外,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幅度更大;遮阴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小花睡莲挺水叶的水分状况。进一步研究显示,小花睡莲挺水叶中午发生了严重光抑制,而雪白睡莲挺水叶的光抑制则较轻。因此,推测小花睡莲叶片水分平衡能力较弱,挺水叶水分失衡容易导致叶温升高和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加剧光抑制并致使叶片死亡。本研究对阐述北方夏季栽培条件下一些睡莲品种挺水叶易发生死亡的原因具有一定意义

    强闪光抑制棉花叶片光系统Ⅱ活性和热耗散

    No full text
    除持续强光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外,强闪光也能够影响光合功能,但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为研究强闪光对喜光植物棉花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选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新陆早45号为材料,于强闪光处理(20,000μmol m–2 s–1, 300 ms,间隔10 s,处理时间持续30 min)前后分别测定叶绿素荧光、P700和气体交换。结果表明,强闪光处理后不仅有活性的PSI (光系统I)反应中心含量下降,同时PSⅡ (光系统Ⅱ)电子传递活性也受到限制。与对照相比,强闪光处理后PSI的ΦND (PSI供体侧限制引起的非光化学量子产量)下降,ΦNA (PSI受体侧限制引起的非光化学量子产量)增加,暗示强闪光能够抑制PSI受体侧电子传递活性。强闪光处理不仅使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明显下降,而且非光化学猝灭和ΦNPQ (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也降低;但是,ΦNO (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明显增加,表明强闪光导致热耗散降低和PSⅡ失活。此外,强闪光处理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降低,但细胞间隙CO2浓度增加,证明强闪光处理后同化能力的降低不是气孔限制导致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强闪光处理不仅抑制PSI活性,而且导致PSⅡ失活和可调节性热耗散下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强闪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田间密植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时的光合作用机制

    No full text
    为理解田间密植是否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以及衰老叶片的光合作用规律和机制,本研究以玉米"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栽培密度对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光环境、比叶重、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冠层内的光强大幅降低,尤其穗下第4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比叶重降低。同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栽培密度下穗位叶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未发生明显改变,而高密度下穗下第4叶OJIP的J和I相的相对荧光产量较低密度有提高趋势。高密度下,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降低;不过,穗位叶胞间CO2浓度降低,穗下第4叶胞间CO2浓度增加。我们认为,田间密植条件下异质性光环境可以迅速诱导抽穗期玉米冠层下部叶片(如穗下第4叶)衰老;该过程中,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不是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而可能是碳同化

    中国婴幼儿(0~36月)光感发育研究

    No full text
    光感是基本的视觉功能,包含基本的原始光刺激反射和对不同波长光的辨别能力,反映了神经发育状态,临床上多用于判断异常发育、预后、死亡、自主反应等。由于研究方法和刺激选择等差异,光感的发育过程尚有争议。本研究研制了一套标准的光感测试体系(笔式手电筒和5种不同颜色反光板),招募了来自中国5个不同省份868名0~36个月婴幼儿,测量了由光线增强引起的瞳孔收缩和眼睑闭合反应,以及对不同颜色光斑的注视和躲避等光斑感知反应。结果发现,婴幼儿的瞳孔对光反射、光刺激瞬目反射、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光反应的通过率均值分别为76.7%(&plusmn;1.4%)、67.4%(&plusmn;1.6%)、62.4%(&plusmn;1.6%)、60.1%(&plusmn;1.6%)、59.9%(&plusmn;1.7%)、54.3%(&plusmn;1.7%)、52.0%(&plusmn;1.7%);在每个项目中,7~12个月通过率都高于均值以及其他年龄组。分层卡方检验表明,瞳孔对光反射在0~7个月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其他项目,7个月之后一致,且总体通过率高于其他功能;光刺激瞬目反射的发育节奏与不同颜色光反射一致,但总体通过率略高;白色和长波长光(红色和黄色)在项目通过率和发育节奏上均无显著差异,短波长光(绿色和蓝色)在项目通过率和发育节奏上也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总体通过率略高于后者。本研究在较大样本范围内证实了不同光感功能发育的异步性,瞳孔对光反射优先发育,光刺激瞬目反射和其他色光反射步调一致,都在12个月以后发育相对成熟;在不同色光中,长波长光感与短波长光感的发育节奏一致,但其成熟度高于短波长光感,表明长短波长光感的发育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均衡。</p

    基于激光雷达的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现状与展望

    No full text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的三维遥感观测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三维动态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激光雷达技术在各类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激光雷达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潜力和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探讨以激光雷达技术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随着激光雷达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激光雷达信息的深入挖掘,将不断促进激光雷达技术在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应用中的纵深发展。然而单一激光雷达数据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的现代化动态监测的要求,如何将多源、多尺度、多平台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是未来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