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Investigation of Bronze Drum of Kemu in Laos

    No full text
    克木族主要居住在老挝北部,是现今仍在"使用铜鼓的民族"。国内外学术界对老挝铜鼓情况了解甚少,通过对老挝馆藏铜鼓和克木族铜鼓文化的考察发现,老挝博物馆收藏有较多数量的铜鼓,这些铜鼓大多数为黑格尔Ⅲ型鼓,即中国学者所称的"西盟鼓"。老挝克木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村社文化保持着封闭性、凝固性、稳定性的特征,尽管老挝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铜鼓文化在克木族聚居区仍保存较好。目前,铜鼓仍被广泛地用于求雨、占卜星象、祈求丰收、祈福等各种仪式。 Kemu nationality lives mainly north of Laos. They still use the bronze drum nowadays.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have known very few to the bronze drum of Lao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bronze drum of Lao collection and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of Kemu,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museums of Laos have collected more quantities bronze drums. These bronze drums are mainly Hegel III drum, namely "west pledge drum" which the Chinese scholar called. The economy developed slowly of Kemu area in Laos. The village community culture is keep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al, solidification and stable. Although Laos was unceasingly impacted by external culture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still preserved well in the Kemu community. At present, the bronze drum still used widely in all kind of ceremony such as praying for rain, divining by astrology, praying for harvest, prays and so on.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铜鼓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3BMZ01

    铜鼓文化保护理念与基本措施刍议

    No full text
    从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经验来看,保护铜鼓文化应以原生态的保护作为核心的理念,"参与式"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思想在于"赋权",使当地群众在其熟悉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地把自己的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保护项目中。铜鼓文化的有效保护应采取"四化",即数字化、活化、进化和符号化的综合而恰当的措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MZ016);中缅中老跨境民族铜鼓文化研究项目(09CMZ012);中国—东盟中心课题项目(20120151

    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读《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No full text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于2009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将二十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珠玑闪耀,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它具有以下特点:作者阵容强大,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系统完整,气势恢宏.该书能让读者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把握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是一套极佳的硕博士教材

    廖育群研究员访谈录

    No full text
    2010年11月,第二届中国当代科学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研究员接受了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的采访.访谈中,廖育群研究员从如何走上科学史之路,述及成功之"秘笈",学术研究之评价,"执政"之得失,科普工作,人文精神以及"另类"的自我.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廖育群研究员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更多还原</a

    Revival of Kettle-drum Culture of Zhang National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Protecting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No full text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传统文化形态。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是壮族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风貌的映射, 是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 很有借鉴意义

    观时顺变 应势有为——科学史家陈美东先生访谈录

    No full text
    陈美东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位研究生,师从北京大学教授叶企孙院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他研究广泛,从古代历法,到搜集星图,到天文仪器,再到科学技术通史,并在各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铜心未泯——科技史家华觉明先生访谈录

    No full text
    华觉明先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古代钢铁技术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从70年代中期起,他转向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对海内外珍藏的数千件商周青铜器进行分析、检测、鉴别,还模拟古代技术条件进行复制,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被普遍认同,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然而已70余高龄的华先生铜心&quot;不泯,仍致力于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nbsp

    细推物理,何用浮名——科学史家戴念祖先生访谈录

    No full text
    戴念祖教授1964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物理学史研究.他在物理学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如对古代极光的研究、对喷水鱼洗的研究、关于明代杰出科学家朱载堉的研究等成果都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收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还主编了一个鸿篇巨制《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戴教授还翻译了多部重要的外国物理学史著作,对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戴教授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汪前进研究员访谈录

    No full text
    在采访中,汪前进研究员谈及其为官之道、学术之路,并阐述科学史人之素质、科学史研究之方法、地学史研究之特色、古地图研究之方法及内容、科技战略研究之特点等

    铜心未泯——科技史家华觉明先生访谈录

    No full text
    华觉明先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古代钢铁技术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从70年代中期起,他转向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对海内外珍藏的数千件商周青铜器进行分析、检测、鉴别,还模拟古代技术条件进行复制,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被普遍认同,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然而已70余高龄的华先生铜心&quot;不泯,仍致力于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nbs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