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從《紅高粱》試論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問題

    Full text link
    電影事業蓬勃發展,令電影故事題材的發掘亦顯得十分重要。小說作品一直是電影故事題材的主要來源之一,不少的小說家同時也是電影編劇家。當我們把小說搬上銀幕,以電影的形式去表現,卻發現這原來是個相當微妙而又可以廣為討論的問題。小說作品改編成電影故事,固然可以豐當電影故事的題材,也可藉原著小說的知名度,為電影的宣傳增強效果。一部不為人熟悉的小說作品,亦能因為改編成電影故事,而更使人注意。當然,這要取決於電影改編的成功與否。小說和電影,通過改編使二者存在彼此帶動的關係,它們儘管是不同的媒體,其表達的方式也各有各的特性,但二者的聯繫又似乎是分不開的。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國際一級影展(柏林)首獎的影片,《紅高梁》也是一部改編自小說的作品。莫言的《紅高梁》和《高梁酒》,劉恆的《伏義伏羲》,蘇童的《妻妾成群》,陳源斌的《萬家訴訟》,余華的《活著》等等,這些小說作品都被張藝謀改成電影,而且獲得了成功。可以這樣說,張藝謀的電影的成功,是離不開小說的。本論文將以《紅高梁》這部電影為文本,試論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問題

    我跟他跟他

    Full text link
    《我跟他跟他》這部小說,是個人的一項很突破的嘗試﹕要表達一個長篇的故事;要寫個人的故事;要寫角色的心理;要交排人物的關係等,都是殊不容易的事。就篇幅而言,雖說是零散的結構,但卻要勾勒出內在的某些連繫。既要寫得深刻,又怕離了方向。要寫一個長篇的故事,真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以往我寫過散文、短篇小說等,今次嘗試一個較詳細、較細緻的整體故事,透過故事去舖展三代人的關係發展,又要建立起分別的個性,對寫作來說,是一件需要努力兼顧的事。就寫法而言,嘗試了三人共時描寫,不同的句法等。在描寫角度上, 都有略欠火候的地方。如在人物的語氣、行為、對白等,都有突兀點情況。 起初,我計劃的結構是以片段模式展示爺、父、孫三代的關係感情。定稿亦 算維持了這個模式,但不是構思時計劃般零碎。最初的想法是寫約十個獨立的片段,去交代其中三人交錯的情感。但後來想到,在一些共同的、且有聯繫的感情表達上,完全片段很難獨善其身。再者,人之所以有感情,絕非是單獨產生出來, 因此,在寫作期間,就在故事「個別片段」的獨立性之餘,增加了其中片段之間 的內在聯繫。寫出來後,我發現對一些感覺、感情的強調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故事中三主角,爺、父、子於共同感情連繫外,尚有爺對父、爺對子等等等等不同的感情表達,而將片段間保留聯繫的線索,對舖排其中不同主觀的、不同組合的感情方面,都有更明顯的效果。而片段取材,亦由原來的十個,歸納為六、七個,目的是要將感情濃化。 至於人物方面,小說是以爺、父、孫三男性作主線的。原本構思想在三個故事重心人物以外,安排三個女角,與爺、父、孫關係密切的嫲、媽、子的女友等三個人物的角度去刻劃三位男主角。但結果在寫作過程中,發覺很難兼顧六個人物的相亙關係。況且,三位男角的「對手戲」,已能表現一定程度的構想,若仍刻意安排三女角的「戲份」,反顯得很累贅,於是最終是加重三主角的戲,減了、或刪去三女角。在描寫過程中,卻加插了一些女性角色的特殊場面,如產子、出嫁。在寫作中,發覺透過這些女性角色參與的故事,去寫三主角的感情,比之利用故事去帶出三女角角度的三個重心,免了不少迂迴的筆墨。 我在最初時,為了帶出一些具「電影感」的角色,試圖於人物之間的對白下一番功夫。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自己於處理不同輩份的角色對白時,描寫得較為生硬。往往出現對白、甚至行為與身份不符的情況出現。經梁教授指導下,已在部分內容修改對話的語氣、用詞等。其餘的章節,就減少了對白,改而以簡單的文字表達,或多以第一身切換直接表達感受。 嘗試創作這篇小說,主要是受電影的啟發,我初看《21 克——生命可以有多重?》(21 Grams)時,想到這是一部很吸引、很成功的電影,利用不停切換的鏡頭,用緊湊的故事去營造一個急促的節奏。偏偏故事的主題,就是極端的生與死。梁教授介紹的《人生交叉剔》(Magnolia)亦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將九個處於生命中重要關口的人穿插在一起,對於我描寫時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故事中描寫的生命,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態度﹕在面對生命一些重要的時刻,情感的表達可以是截然不同。但我是放棄了以上兩套電影較為零碎的表達方法,因我發現在結構上、組織上很難十分零散處理題材,於是我就採取了近似《十二夜》的片段模式,去舖寫以三個人為主各自的又共通的情感。然而,其中一些寫法亦嘗試以一些較散的敘事者切換,去帶出個別的情感和角度。在面對一個患上絕症的 人,病患者自身、兒子、孫子的態度,可以是如何內歛、如何被動?將關係放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特殊情況下去表現,得到的既有個別的和瞬間的感覺。 接下來就介紹我小說的故事。故事是以爺、父、子三代為軸心,去舖寫安排情節。我是以寫事件為主的,但我嘗試寫出感覺,整篇小說都是以感覺的表達為主。感覺可以是孫對爺,可以是子對父,可以是爺對孫,可以是‥‥‥不同的相對,而且,更有其他角色的感覺,可以是看圍觀爺的人,亦可以是圍觀正在看爺的孫等。目的是以感覺去安排三角間情感的變化,三角的共同話題,到後期發現爺患病,其中的情感變化,態度轉變,就由三人的直接感受去展開故事。寫男性間含蓄的感情,用雙重、甚至三重第一人稱是我其中一個主要試驗。 這是一篇實驗性的小說,對我來說,小說有很多我的「第一次」。經過不同的嘗試後,我發覺自己對寫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及前所未見的視野。對處理長篇時,要處理角色間的關係,要安排能帶出感情的場面,要在整件事中找尋最好的切入點,要表達有內涵的感情等,都是以前創作所未想到的。我發現寫作長篇時要在結構、人物、情節的安排描寫,落筆開始要找一個平衡的位置。最大的發現是,個人的感覺表達與文字間的轉述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文字控制情感,還是對換,是一件不易掌握的事。如何將情感透過適當的文字表現出來,會是一個必須找到答案的問題。獨立的故事,可以拆開來看,彼此間又有某些連繫,就構成了這篇小說。 我的創作經驗尚淺,在創作過程中,往往一個題材,寫到一半就停滯不前, 擱置了好一段時期,才能再發動。又或者一個題材中,有太多想表達的事,最後又發覺事件間有部分重複、矛盾。我學會了在寫作期間,要在腦子裏素描出一個大概的模樣,落筆時不斷推展故事的不同發展性,才能得到較集中、有重心的故事

    文苑 (重刊號第6期)

    Full text link
    https://commons.ln.edu.hk/wen_yuan/1003/thumbnail.jp

    感天动地窦娥冤繁体

    Get PDF

    文苑 (重刊號第12期)

    Full text link
    矛盾https://commons.ln.edu.hk/wen_yuan/1008/thumbnail.jp

    月下香爐

    Full text link
    小說主要描述成長於傳統家庭的年輕人靜兒面對爺爺死亡的心理變化與成長。她的家人自其從小就紛爭不斷,她的愛恨分明與敏感的性格使其成長後盡量逃離家人。如成長後,她選擇在大學宿舍安然度過幾年光陰,更一度去了外國交流。而在其往外國交流前,爺爺在家附近的街市罹難。家人出於傳統的死亡禁忌,以及想保護孩子不被傷害的本意,再也禁止提及有關爺爺死亡的事。在道教儀式下舉行的葬禮,同時令靜兒感到衝擊,對爺爺感到陌生。有關他的死亡很快地發生,又很快地以這樣的方式完結,她感到可怕。這一切致使靜兒不能面對他的死亡,把爺爺從生活的記憶裡抹除。然而她經常出現自己遇車禍的輕度妄想,也不斷質疑自己的冷血。在男朋友的陪伴和影響下,她嘗試主動面對爺爺的死亡,在未來的生命中不斷發掘爺爺真實的樣子。同時,當她接受了曾經傷害她的爺爺,她認為自己也能面對到其他家人。最後她回家去,看見滿有瑕疵家人也有軟弱的一面,她的心態開始變化,不再逃避

    蜚語 (第十一期)

    Full text link
    始https://commons.ln.edu.hk/lusu_literaturesociety_magazine/1010/thumbnail.jp

    射日神話比較研究

    Get PDF
    六十多年之前, 在1926年德國有名的漢學家 E.Erkes 在荷蘭出的 《T'oung Pao(通報)》發表一文題爲〈Chinesisch-Amerikanische Mythenparallelen(中美神話比較)〉, 第一次把中國后羿射日神話與赫哲射日神話, 好幾個多餘的太陽神話(如印尼 Sumatra島 Battak族的, 麻六甲的Sem-ang 族及各種美洲印弟安人多餘太陽神話)作了比較. 過了三十多年, 臺灣林衡立教授發表了〈臺灣土着民族射日神話之分析〉一文, 把臺灣幾個原住民族射太陽神話作了分析. 1971年, 臺北東方文化出版公可出的何廷瑞(Ho Tingjui)敎授的專著 《Comp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上也有聞神話的比較研究. 何教授利用德國 E.Erkes教授的材料補充不少新的比較材料(如臺灣幾個土着族的射日神話, 印度東方邊疆及錫金土着族神話), 不知爲什麼何廷瑞教授沒有用林衡立敎授的材料

    文苑 (重刊號第17期)

    Full text link
    情https://commons.ln.edu.hk/wen_yuan/1013/thumbnail.j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