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蓝细菌多糖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No full text
    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蓝细菌(蓝藻)多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它们潜在的应用价值。主要是以单糖组分为主对迄今蓝细菌贮藏多糖、细胞外被多糖和胞外多糖的研究作了系统阐述,其中,细胞外被多糖又按细胞壁多糖、鞘多糖、荚膜和粘质多糖进行了归类。对相关的应用研究分三个方面总结为:①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辐射、抗氧化等特性和潜在的抗肿瘤、抗病毒、降低胆固含量等活性;②流变学特性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③在土壤改良及沙漠治理中的潜力。总体而言,对蓝细胞多糖及其应用的研究意义重大,是一个新兴领域,但目前的基础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

    六种鱼腥藻在大量培养中的生产率和适应性与营养成分比较

    No full text
    连续两年对鱼腥藻的六个品系进行了大量培养比较研究,在长江中下游气候条件下,HB1042和HB1105具有稳定的生产性能,5月下旬至九月中旬123d内,平均有效生长分别为114和100d;其次是HB1058,HB686和HB1017,平均有效生长天分别为73,58和71d;HB13适应性较差。生物量生产率在5月下旬、6月中旬至9月中旬较高,除HB13外,平均都在10g干重/m~2/d以上或接近10g/m~2/d。在不同的季节它们表现出了各自的最高生物量生产率。据此,提出了逐月逐旬采取藻种搭配生产,以获得最

    鱼腥藻提取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促进作用

    No full text
    以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产量直接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鱼腥藻提取液对水稻幼苗生长和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并探讨了方便有效且适宜于大田使用的方法。用藻液处理后水稻幼苗增高,根数、根长增加,分蘖能力增强,秧龄提前,叶面积明显加大。水稻成熟后除株高比对照略有下降外,各项产量构成要素如粒数、粒重、有效分蘖数、植株干重、千粒重、穗长等都优于对照组,但增产幅度随水稻品种和处理方式不同而异。大田使用时以1%鱼腥藻提取液浸种并在二叶一心时进行叶面喷施效果为好

    鱼腥藻提取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促进作用

    No full text
    以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产量直接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鱼腥藻提取认对水稻幼苗生长和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并探讨了方便有效且适宜于大田使用的方法。用藻液处理后水稻幼苗增高,根数、根长增加,分蘖能力增强,秧龄提前,叶面积明显加大。水稻成熟后除株高比对照略有下降外,各项产量构成要素如粒数、粒重、有效分蘖数、植株干重、千粒重、穗长等都优于对照组,但增产幅度随水稻品种和处理方式不同而异。大田使用时以1%鱼腥藻

    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

    No full text
    以宁夏沙坡头不同时期围栏形成的固沙地为样点,将土壤学研究手段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方法相结合,首次在微米层次揭示了荒漠藻壳中藻类植物的自然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同时结合矿物物相分析,藻类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从生物学、土壤学、矿物学交叉结合的角度深入地揭示了荒漠藻壳的结构和发育,为荒漠拓殖生物群落的发育和人工调控荒漠藻壳固沙培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另外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实验手段也是研究自然状态所有土壤微生物的一个新思路

    半荒漠藻结皮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

    No full text
    对宁夏沙坡头半荒漠藻结皮中22种藻(其中蓝藻10种,绿藻4种,硅藻6种,裸藻2种)进行了分离、鉴定;利用土壤磨片和电子探针揭示了藻体与基质间的结合方式;通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从8个层次研究了藻类在结皮中的分布,并发现它们在微米间也呈“层片”分布规律,藻结皮由表及里依次为无机矿物质保护层(ca.002mm)、富藻层(ca.002~25mm)及疏藻层(25~50mm);藻丝通过胶鞘中多糖、蛋白质与粘土矿物质直接结合,或直接伸入矿物质内而网络、粘结着砂粒和土

    鱼腥藻提取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促进作用

    No full text
    以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产量直接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鱼腥藻提取认对水稻幼苗生长和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并探讨了方便有效且适宜于大田使用的方法。用藻液处理后水稻幼苗增高,根数、根长增加,分蘖能力增强,秧龄提前,叶面积明显加大。水稻成熟后除株高比对照略有下降外,各项产量构成要素如粒数、粒重、有效分蘖数、植株干重、千粒重、穗长等都优于对照组,但增产幅度随水稻品种和处理方式不同而异。大田使用时以1%鱼腥藻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