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新疆欧夜鹰繁殖生态初报

    Get PDF
    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属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区,如乌鲁木齐、阿勒泰、克拉玛依、昌吉州、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库尔勒、喀什等地区(Ma,2001)。因其繁殖行为

    准噶尔无叶豆片断化居群的遗传变异及克隆多样性

    Get PDF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既能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靠根茎进行无性克隆繁殖,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边缘的7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居群共1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和克隆多样性分析。8个引物共扩增出84个位点,其中77个为多态性位点,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1.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为0.3192,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540;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58.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为0.2248,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27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78。AMOVA分析表明,有31.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表明居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克隆多样性分析表明,居群水平上,居群G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9400和0.9885;居群E最低,分别为0.8457和0.9021。物种水平上,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858,均匀度指数为0.9673。本研究结果表明,和其他荒漠植物相比,准噶尔无叶豆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克隆多样性,这主要与该物种兼性生殖的繁育方式及多克隆起源有关;而居群间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则主要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片断化和居群减小而导致的基因交流障碍所致。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将为分析准噶尔无叶豆致濒原因及进化潜力提供重要资料,对该物种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准噶尔无叶豆的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

    Get PDF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Litv.)Vass.)是国家级保护植物。对该植物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的研究表明:①准噶尔无叶豆分布区和生态幅狭窄,在我国仅斑块状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局部地段及沙漠东南缘的部分流动沙地上;②群落中包含植物14科33属37种,可划分为7个地理区系成分,其中,温带分布型属占75.76%。依据群落组成及外貌,划分为5个群丛,主要特点为:不表现为显著的景观植被,且小面积出现;结构简单,层次单调,植物组成均系适沙和耐沙的种类;整个群落以先锋性为特征。此外,群落不稳定,有逐步被其他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群落所替代的趋势,具有时空分布的"暂时性";③具有"花多果少"的果实产量格局,2005年结实率为(15.36±2.16)%。呈"水泡状"或"干瘪状"的种子比率达(16.2±2.31)%,虫蛀率达(16.92±2.69)%;④种子向幼苗转化率低。依靠超强的水平根茎克隆能力来扩展种群空间。经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无叶豆对生境高度专一,人为干扰破坏所带来的生境丧失将使该种受胁状态加剧。对该物种进行保护首先应加强现有生境的就地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其次,积极开展迁地保护生物学研究,建立苗圃,营造人工种群

    中国鸟类新记录——斑[姬]鹟

    No full text
    2008年10—11月在昆仑山考察期间,在野外拍摄到20余张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Pallas,1764)]的生态照片(其一请见本期封面照片),经过专家比对和文献查证,确定为中国鸟类一新记录种。该鸟的发现地点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普鲁村(36o11'15.6"N,81o28'56.9"E)

    昆仑山中段初冬鸟类调查及其多样性分析

    No full text
    2008年10月14日至11月21日,考察了新疆和田地区的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5县的11条昆仑山河谷,包括安迪尔河(上游)、克里雅河、阿克赛河、布藏河、策勒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杜瓦河、桑株河、康阿孜河等,徒步攀登最高至海拔5 300 m以上。跨度从77°40′~84°00′E,35°55′~37°30′N范围。东西长600 km,南北宽约100 km,覆盖面积6.0×104km2以上。采用样线法和点计数法,对昆仑山区不同县域鸟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比较。共记录到110种鸟类,隶属于14目、33科、74属,合计14 161只,其中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为中国鸟类新记录种。区系组成以古北型和广布种为主,缺少东洋型的成分。属于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只有雪雀(Montifringilla sp.)、雪鸡(Tetraogallus sp.)和地山雀(褐背拟地鸦)(Pseudopodoces humilis)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表明,策勒(>4.0)和皮山(>3.9)的指数均较高。策勒与和田的相似性系数较大(>0.60)

    准噶尔无叶豆地理种群种子萌发特性

    No full text
    准噶尔无叶豆种子具有明显的地理种群大小变异的现象。对大、小种子在3种光照(持续光照,12/12小时光照/黑暗,全黑暗)、5个温度梯度(10℃,15℃,20℃,25℃,30℃)条件下的最适萌发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小种子萌发的适宜光照条件均为12/12小时光照/黑暗,在持续黑暗与持续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最适温度范围是20~25℃,大种子在20℃、25℃下的萌发率(>85%),萌发指数均显著高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小种子的萌发率(<35%)和萌发指数。大种子存在种皮硬实所导致的物理性被迫休眠,而小种子除物理性休眠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深度生理休眠。准噶尔无叶豆自然状态下萌发率极低(≤3%),经综合分析,认为种子硬实和深度生理休眠可能是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的困难主要因素,而土壤的光照、温度及湿度不存在明显的对种子萌发的限制

    中国西部电网电击猛禽致死事故调查

    No full text
    2004~2008年调查了西部电网电击猛禽情况。调查区域包括新疆、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省区。共统计10 kV和35 kV输电线路长度178 km、杆塔数1 800余根;收集线路附近鸟的尸体、羽毛、残骸等110件,用于鉴定鸟种。调查结果,被电死猛禽计79只(10 kV),平均每千米输电线路1.36只,11.31%的杆塔对鸟类构成威胁;35 kV输电线路上鸟巢数44个,平均每千米输电线路0.37个,至少6.06%杆塔被猛禽利用。已知24%~40%的跳闸停电事故是由于鸟类引发的。症结分析,西部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线路裸露,缺乏防鸟措施。在西部约20%左右的猛禽(11种)受到电击的威胁,同时严重影响着输电线路安全运行。本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新疆北部白冠攀雀的巢与巢址选择

    No full text
    2008年4—7月,在新疆北部对白冠攀雀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白冠攀雀的营巢习性特殊,巢呈囊袋状,结构甚为精致。对于白冠攀雀巢的研究,采用总面积调查法,进行地毯式的搜寻,并结合标图法对其进行标记,绘制分布图。研究结果共发现巢125个,营巢位于于临近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的柳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上。营巢树种以柳树为主,占68.80%。巢的高度平均为(5.3±2.5)m,营巢于乔木的中下部(约1/3处),约70%的巢离河边不足30m。对于巢址选择的研究,将原始记录中与巢址选择有关的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表明,影响白冠攀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种,依次为:郁闭度因素(包括营巢树胸径、巢上郁闭度)、营巢树种因素(包括营巢树种、树高、巢位高度和乔木种类)、方位因素(包括距河边距离和巢向)、食物与巢材因素

    准噶尔无叶豆的开花物候与生殖特征

    No full text
    为了研究沙漠稀有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的开花物候特征及其对生殖成功的影响,2005和2006年连续两年对其自然种群的开花物候和开花过程中的花部表型变化进行了观察,并运用相对开花振幅、开花强度和开花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研究了开花物候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开花,其种群、个体、花序和单花的花期分别历时26~29d、8~10d、5~7d和2~3d。单花开花进程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4个时期。其个体水平的开花物候进程(开花振幅曲线)呈渐进式单峰曲线,具有很高的开花同步指数,表现出一种集中开花的模式。开花物候指数与座果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始花日期与花期持续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开花数和座果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花期持续时间与开花数和座果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准噶尔无叶豆个体开花物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而开花物候在年度间的变异,可能是由于荒漠气候的差异(主要是水分和温度的差异)所引起的。作为沙漠窄域分布特有种,准噶尔无叶豆在环境和人为干扰的双重选择压力下,为了吸引更多的传粉者访问而达到生殖成功,形成了大量集中开花的模式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