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Gender Effects: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o full text
    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持续而富有意义的情感纽带,对个体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和依恋安全记忆激活实验方法,从大学生亲子依恋表征本身的性别差异出发,以不同关系对象依恋表征中的“性别关系”为核心,重点考察了亲子依恋对大学生亲密关系表征、一般依恋表征以及因人际关系缺乏产生的感情和社会孤独影响的性别差异问题。本研究围绕“性别关系效应”的基本假设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同性”关系表征更多受到“同性”亲子依恋的影响;而“异性”关系表征更多受到“异性”亲子依恋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大学生的亲子依恋表征上,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依恋表征为弱相关;在子代性别差异上,“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父女”依恋安全性;在亲代性别差异上,“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母子”依恋安全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异性关系”的亲子依恋安全性高于“同性关系”。 2. 亲子依恋表征与大学生亲密关系依恋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异性关系”的亲子依恋表征对大学生亲密关系(包括同性和异性亲密关系)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在亲子依恋表征对大学生亲密关系(包括同性和异性亲密关系)依恋回避的预测作用上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关系效应”:“同性关系”的亲子依恋安全性越低,则意味着在“同性关系”的朋友(伙伴)交往中依恋回避倾向越明显;“异性关系”的亲子依恋安全性越低,则意味着在“异性关系”的亲密交往中回避倾向越明显。 4. 亲子依恋安全记忆激活对大学生一般依恋表征影响的“性别关系效应”显著: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的依恋安全记忆激活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对“一般男性”依恋表征的自我模型,而来自母亲(而不是父亲)的依恋安全记忆激活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对“一般女性”依恋表征的他人模型。 5. 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的依恋表征能够显著预测男性大学生因缺乏异性亲密关系而产生的感情孤独,同时显著预测男性大学生因缺乏同伴友谊而产生的社会孤独。对女性大学生而言,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的依恋表征能够显著预测女性大学生的感情孤独,来自母亲(而不是父亲)的依恋表征能够显著预测她们的社会孤独。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的依恋安全记忆激活能够显著降低男性大学生的社会孤独水平。 上述结果表明,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表征的影响上,“性别关系效应”是明显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亲子依恋表征对大学生亲密关系“回避”倾向的预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记忆激活对大学生一般依恋表征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缺乏而产生的感情和社会孤独的影响上,“性别关系效应”也有一定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关系对象依恋表征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并为亲密关系研究领域中针对性别差异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分析模型。但研究同时也发现,“性别关系效应”并没有在所有方面得到完整一致的体现,显示了在亲密关系研究领域中性别差异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人际控制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增龄变化

    No full text
    目的研究人际控制欲和控制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增龄变化。方法采用人际控制感和控制欲量表,以及对主观幸福感四个维度的简单测量,对102名城市居民区中老年被试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人际控制欲下降,而控制感保持恒定; 正面情绪没有显著变化; 负面情绪随年龄增加出现波动,表现为先减少,而后有所上升; 健康感受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人际控制欲越高意味着负面情绪越多,人际控制感越高意味着正面情绪越多。结论年龄因素对老年人的人际控制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感和控制欲水平的差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关键

    大学生个人控制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No full text
    有关个人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控制感方面,而忽略了控制欲的影响。但有研究表明,控制欲对个体生活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控制欲和控制感结合起来,由控制欲的高低水平和控制感的高低水平构成个人控制的四种类型,即低控制欲-低控制感类型、低控制欲-高控制感类型、高控制欲-低控制感类型和高控制欲-高控制感类型,进而考察四种控制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heres of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Adults

    No full text
    目的:探讨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控制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控制圈(包含个人效能、人际控制和社会政治三个维度)问卷和主观幸福感简易量表对266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学生和从业人员两个年龄段未见显著差异,退休人员与前两个年龄段比较有显著变化,表现为生活满意度上升,负面情绪减少,健康感受下降。②个人效能和人际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政治控制感与正面情绪显著正相关。③个人效能和人际控制感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退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在一些维度上有显著变化,控制圈影响主观幸福感

    Gender effect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No full text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亲子依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性别效应。方法采用亲子依恋回溯报告、症状自评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子依恋安全性(11.84±4.17)分显著低于父女依恋安全性(13.90±3.32)分;母子和母女的依恋安全性(13.60±3.52)分,(13.92±3.03)分差异无显著性。②父子依恋回避性对抑郁(β=0.665)、焦虑(β=0.408)、感情(β=0.668)和社会孤独(β=0.659)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子依恋安全性对人际敏感(β=-0.482)和感情孤独(β=-0.253)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父女依恋安全性对感情孤独(β=-0.302)有显著预测作用,母女依恋安全性对社会孤独(β=-0.295)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效应

    Sex Role Eff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

    No full text
    目的:探讨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性别角色化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感情和社会孤独量表、Bem性别角色量表对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心理健康、性别角色化各维度得分上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 ②同伴焦虑与心理健康各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同伴回避与人际敏感、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正相关; ③男性化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女性化与同伴回避及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负相关; ④女性化对感情孤独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回避实现的。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性别角色化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同伴回避是女性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