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Micro-channel Self-circulated Electronics Cooler

    No full text
    本文以水、甲醇作为工质,设计并制成了4个冷却器样品,对其冷却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冷却器的设计优化方案。采用高速动态数据采集系统对冷却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了测试,获得了脉动及冷却性能曲线等数据,为冷却器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实验中,研究了不同的工质对冷却器散热性能的影响、冷却器的最佳充液率、加热功率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冷却器的不同结构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脉动现象,解释了其原因。 由于甲醇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较小的表面张力和汽化潜热,因而具有较短的脉动周期,容易在较高功率的时候发生烧干。而以水为工质制成的冷却器,脉动曲线极不规则。但是由于水具有较高的汽化潜热和表面张力,可在较少的工质充液率下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根据实验可知,在较低功率例如130W以下时,以水作为工质效果更好。在较高功率时,由于甲醇的流动性更好,采用甲醇作为工质效果更好。 根据本文定义的充液率,冷却器的最佳充液率在30%~50%,过低容易发生烧干,过高则影响工质的循环传热。 冷却器的管路结构对于散热性能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实验数据改进获得的冷却器结构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尽量减少管道弯头数量以免影响工质循环流动,采取降低冷凝器存液的结构,在较高功率时使用较大的蒸发器与冷凝器高度差,较小功率时使用较小的高度差。 发现了冷却器的不同运行模式,有正运行、逆运行、单热管和双热管四种模式。正运行指的是工质沿着预定的顺序从蒸发器汽化,沿着蒸汽管进入冷凝器,然后冷凝回流到蒸发器。逆运行则是工质运行方向相反。单热管指的是功率很低时,蒸汽从蒸汽管运行到冷凝器,然后原路返回,不经过冷凝管。双热管则是蒸汽同时从蒸汽管和冷凝管上升到达冷凝器,然后沿原管路返回蒸发器。不同的运行模式揭示了冷却器在不同情况下的工作性能。 最后在个人电脑CPU上设计安装了此冷却器,长期运行证明本冷却器效果良好

    基于色移键控和有限状态机的联合编码设计

    No full text
    针对可见光通信(VLC)中拓展圆星座的色移键控(CSK)调制调制阶数一定时存在误码率性能较差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星座点进行优化设计,在保持星座点指向三角形中心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设计星座结构,改变星座点位置,增大星座点间最小码距,以改善误码率性能;其次,为进一步提高VLC信号的传输质量,文章引入有限状态机(FSM)原理,进行联合调制设计,进一步改善了误码率;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CSK调制技术,文章提出的优化拓展圆形星座CSK和FSM联合调制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在10-6级别误码率下,星座点数为4的CSK和FSM的联合编码(CC-FSM)相比于4-CSK有2.1 dB的增益;8CC-FSM码相比于8-CSK有1.7 dB的增益

    零切角曲面微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提出一种新型的平板式零切角曲面微热管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充液比、倾角和工质对微热管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在25%充液比时效果最好;丙酮较低功率时充液比20%的热性能较好,较高功率时25%的充液比较好.倾角对传热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甲醇为工质的微热管性能优于丙酮为工质时的性能,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微热管的温度脉动现象,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种新型微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No full text
    对一种新型的平板式微热管一零切角曲面微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以热阻为基础,研究不同倾角、工质、充液比下微热管的热性能。为便于分析,将热管总热阻分解为4个部分:加热热阻、蒸发段热阻、冷凝段热阻和热沉热阻。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微热管总热阻的主要变化因素是冷凝段热阻和蒸发段热阻;与相应的无工质平板式换热器相比,实验件主要热阻变为热沉热阻.蒸发段和冷凝段热阻所占比例较低。根据不同的充液比和倾角。微热管传热极限分别由局部干烧和核态沸腾向膜态沸腾转化引起。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的微热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对于其机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冰川与环境

    No full text
    该成果是在青藏高原科研空白区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中,通过3年对该区现代冰川、第四纪冰川、冰缘和多年冻土及环境的大量考察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并经室内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取得的,填补了该区冰川冻土研究的空白。该区冰川、冰缘和多年冻土发育,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也较广泛。从冰川的成冰作用、冰层温度、冰川运动、物质平衡及冰川发育特征等划分,喀喇昆仑山和东昆仑山的冰川表现为亚大陆性,西、中昆仑山的冰川表现为极大陆性。冰川末端在近百年内总的变化趋势是在普通退缩的背景下,作脉动的退缩。根据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划分出三次大的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三次大的冰期可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16-18阶段、6阶段和4、2阶段。冰川规模倒数第三次冰期最大,以后冰期冰川规模逐次缩小。该区冰川水资源丰富,是山区河流主要补给来源。山区冰川洪水、冰川泥石流也时有发生,在开发建设时应引起重视。该成果揭开了对该区冰川与环境研究的空白,并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