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债权融资结构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

    Get PDF
    文章以沪深两市2004年--2007年4 154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债权融资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债权融资结构细分为债权融资水平结构、债权融资期限结构和债权融资类型结构,分别与其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以市净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作为公司业绩的替代变量分别对债权融资结构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说明我国的债权市场还不完善,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in coastal zones of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No full text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条带分割法以及优势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了21世纪我国海岸带区域(海岸线向陆30km范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集约化特征。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距海远近不同,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向海特征最为显著,其次是耕地。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岸线10km左右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峰值。海岸带土地利用还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不同省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组合差异显著;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分异亦非常显著,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50m以下的低海拔区,林地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区,而草地则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区域都有分布。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of farmland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in coastal zone of Circum Bohai

    No full text
    为分析环渤海省市沿海区域耕地格局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以耕地在5 km×5 km网格单元所占比例为因变量,选用地形、距离、气候及人口等10个影响因子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耕地格局及各影响因子均呈现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并随距离增大而减少;针对该研究,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模拟效果均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从全局上来讲,高程、坡度、到最近公路距离与耕地格局呈负相关影响,距最近海岸线、铁路、居民点距离、多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降水与耕地格局呈正相关。从局部上来讲,除了多年平均降水对各网格单元内耕地面积均呈正向影响外,其余影响因子随网格单元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多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降水是主要的、最敏感的正向影响因子,高程、坡度和距最近水系距离为主要的、最敏感的负向影响因子

    Soil Moisture Dynamics and Moisture Effect of Ground Film in Early Hdrvested Potato Field

    No full text
    对宁南干旱山区早熟丰产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活动时期,它与区域的降雨和分配有极强的相似性。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作可以分为速变层(0~2Ocm),缓变层(20~120cm)和相对稳定层(120~200cm)。并研究了各个层间的水分的关系。早熟丰产马铃薯的耗水量约为312~394mm。前期主要来自灌水补充的底墒,后期来自降雨。地膜覆盖技术比露地更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水分生产率高,在干旱山区发展集水窑窖灌溉结合地膜技术推广早熟马铃薯,提高商品率,增加收入,前景广阔

    基于GIS的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空间变化研究

    No full text
    我国的经济社会数据主要以各种级别的行政单元为统计对象,这往往会掩盖行政区域的内部差异,当区域内部差异较大时,这些数据就无法真实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分析方法,本文给出了经济统计数据空间离散模型,分别计算得到了1995、2000、2005年三个年份的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离散数据(公里格网数据),并由此计算得出1995-2000年、2000-2005年两个时段的中国三次产业空间结构变化空间数据。与传统的以行政区为对象的产业结构数据相比,产业结构空间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各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更详细地表达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为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区域科学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扑翼轨迹对空气动力的影响

    No full text
    通过数值求解N-S方程研究,在不同拍动轨迹下的蜻蜓翅膀所受的气动力,对比了直线拍动、椭圆拍动、“8”字拍动和双“8”下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拍动轨迹下升阻力曲线的具有一个共同特征:下拍阶段主要提供升力,上提阶段主要提供推力;几种拍动轨迹下的最大升力系数峰值都超过了5,“8”字和双“8”字拍动甚至超过了6,远远超过稳态下的1;相对于直线拍动轨迹(无横向偏移量),椭圆型轨迹和双“8”字型轨迹均导致升力的降低,而“8”字型拍动轨迹下的升力和推力却得到明显提高.由于各种需要,昆虫在飞行过程中需不时地改变翅膀的拍动状态.研究昆虫飞行不同拍翅模式下的受力特性对微型飞行器的机动飞行设计有参考意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No full text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山东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

    No full text
    为分析和预测山东省沿海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该文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基本指标;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尝试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在景观格局预测方面的不足,因而探索和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该模型不仅适合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也适合于景观格局过程分析。具体包括:1)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10a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表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扩张而占用大量耕地,草地等又不断开垦为耕地;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显著,人为干扰加剧,各种景观类型的分布向均匀化发展;2)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以11个变量、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为基础,模拟的2010年土地利用图与观测值相比较,虽然得到的Kappa系数较高(0.8530),但难以支持对景观格局特征的预测和分析;3)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基于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模拟2010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高达0.8872,且景观格局指数也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因此,选择该模型预测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4)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城镇、农村居民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景观尺度除了分形维数,其他指数保持2000-2010年间的变化趋势,而在类型尺度,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各种景观类型多个景观指数将总体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可为山东沿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土地利用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基于单摄像机的昆虫自由飞行参量三维重构

    No full text
    研究昆虫飞行的三维空间运动参量需要对二维图像进行重构,传统的重构方法是采用两个或者多个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以获得同时刻不同角度的图像。介绍了一种采用单一相机完成三维重构的方法。通过在单相机镜头前面附加四块两两平行的平面镜组来获得三维信息,该装置可以在同一照片上获得物体两个角度的观察图像,等效于用两个高速摄影仪对昆虫的飞行进行拍摄。分别标定出每个等效摄像机的参量,根据机器视觉原理进行三维重构。实现了用单个相机完成昆虫自由飞行状态的翅膀三维参量重构过程,避免采用多个相机的需要增加复杂同步电路以及引起的高额费用,同事也克服了过去基于单相机的三维重构需要增加某些假设所引起的与真实飞行的差异

    中国沿海湿地变化特征及情景分析

    No full text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中国沿海(未包括其中的海南省、钓鱼岛、南海诸岛和台湾省)土地利用数据;以湿地为重点,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针对2020年和2030年进行多情景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10 a间中国沿海土地利用显著变化,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 561 km2和2 592 km2,耕地和滨海湿地分别减少了9 956 km~2和3 288 km~2;2耕地保护政策约束、城市化发展、城乡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共同加剧了湿地开垦强度,导致大量天然湿地变为城乡建成区、独立工矿与交通用地、人工湿地,以及大量人工湿地被进一步固化为独立工矿与交通用地、耕地和城镇;3已获批复的沿海省市区海洋功能区划,将会进一步导致沿海湿地的急剧减少,而强调由陆到海进行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实施有限度的围填海开发,则能够同时维持经济较快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