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硝基芳烃类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的毒理研究述评

    Get PDF
    硝基芳烃主要通过废水、粉尘、蒸气等形式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从其对水生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分子机制和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它们的生态毒害和致毒机理

    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Get PDF
    细胞凋亡是生命科学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早期细胞内某些基因转录表达的变化、代谢生理的变化,到晚期细胞形态的确诊、细胞内代谢物质的转变,从定性、定量到原位定性定量等,都发展了相对成熟的检测技术.根据检测时间的早晚,从形态学、生化特性和分子调控等层次综合分析了检测细胞凋亡的主要方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人工藻结皮形成过程中表土非降雨型水分吸收的变化情况

    Get PDF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土非降雨型水分吸收对于植物、生物结皮以及一些小型动物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库布齐沙漠中各种水分吸收类型进行了调查,并对人工结皮形成过程中水分吸收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在实验区,从空气中吸收的水分占表土水分吸收量的25.07%~39.83%,其主要是通过水汽吸附机制进行.相比之下,表土从深层土壤吸收的水分更多,大约占到水分吸收量的60.17%~74.93%.人工结皮的形成促进了表土水分的吸收,但吸收水分的增加并非在接种后或结皮形成后立即表现出来,而是在结皮形成后,结

    莱茵衣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对硝基苯的响应

    Get PDF
    初步研究了不同浓度硝基苯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硝基苯对莱茵衣藻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明显降低光合色素的含量、光能转换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净光合速率(Pn)等方面;硝基苯对莱茵衣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色素合成,降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从而降低藻类的光合作用,引起生长的抑制

    Curso sobre producción de semillas

    No full text
    通过利用二维回转器模拟微重力,对20 d回转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细胞结构、光合活性、初级糖代谢及次生代谢产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回转作用使得藻细胞体积变小,形状变得不规则.超微结构分析显示,回转处理后,藻细胞的淀粉粒变小,类囊体膜结构排列松弛.叶绿素含量在回转前期降低,中后期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光合系统Ⅱ活性在整个回转过程中均降低.由此得出藻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与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的变化及色素含量下降有关.藻细胞淀粉粒变小、淀粉含量下降与淀粉酶活性的上升有关,说明回转作用通过提高淀粉酶水解活性造成淀粉含量下降.蔗糖和海藻糖的积累在藻细胞对早期回转条件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保护作用,同时造成合成此两种糖的单糖底物-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下降.在被称作适应期的回转中期,叶绿素、葡萄糖和果糖均出现补偿性合成,而蔗糖和海藻糖的积累相比回转前期出现相应下降.雨生红球藻次生代谢产物虾青素在整个回转过程中均下降,分析认为这是由虾青素的原初合成底物即类胡萝卜素合成的降低所导致

    太湖3种优势微囊藻对不同形态磷的吸收利用

    No full text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flos—aquae,Microcystis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对正磷酸盐(K2HPO4)、三聚磷酸盐(Na5P3O10)、小分子溶解态有机磷(葡萄糖-6-磷酸,G-6-P)和大分子溶解态有机磷(卵磷脂)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结果发现,3种微囊藻对4种磷形态有明显的嗜好.当磷浓度为0.2ms/L时,胍肛H—aquae只在正磷酸盐下生长最快,M.wesenbergii在三聚磷酸盐和大、小分子有机磷下生长最快,Maeruginosa在所有磷形态下生长都最慢.而当磷浓度为2.0mg/L时,M.flos—aquae在所有形态磷下生长都最快.在2种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都表现出最高的溶解态无机磷比例和光合活性Fv/Fm.以上结果说明,3种藻在磷形态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差异,即低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高磷浓度下M.flos—aquae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而不论磷浓度高低,M.aeruginosa对4种形态磷的适应性最差.由此可知,可利用磷形态的丰富性只是部分优势微囊藻的竞争策略

    太湖3种优势微囊藻对不同形态磷的吸收利用

    No full text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flos—aquae,Microcystis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对正磷酸盐(K2HPO4)、三聚磷酸盐(Na5P3O10)、小分子溶解态有机磷(葡萄糖-6-磷酸,G-6-P)和大分子溶解态有机磷(卵磷脂)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结果发现,3种微囊藻对4种磷形态有明显的嗜好.当磷浓度为0.2ms/L时,胍肛H—aquae只在正磷酸盐下生长最快,M.wesenbergii在三聚磷酸盐和大、小分子有机磷下生长最快,Maeruginosa在所有磷形态下生长都最慢.而当磷浓度为2.0mg/L时,M.flos—aquae在所有形态磷下生长都最快.在2种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都表现出最高的溶解态无机磷比例和光合活性Fv/Fm.以上结果说明,3种藻在磷形态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差异,即低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高磷浓度下M.flos—aquae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而不论磷浓度高低,M.aeruginosa对4种形态磷的适应性最差.由此可知,可利用磷形态的丰富性只是部分优势微囊藻的竞争策略

    植物防御素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植物防御素是一类分子量小、呈碱性、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通常在很低的浓度下(10^-6mol·L^-1)就能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它是植物防御体系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可以用来研制新型的杀菌剂,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结构特征、类型、生物合成、表达调控、抗菌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营养盐的中国湖泊生态分区框架与指标体系初探

    No full text
    湖泊营养盐水生态分区是湖泊营养盐基准和富营养化控制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估、预防、控制和管理的科学基础和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生态分区、水生态分区概念内涵的辨析,生态分区划分依据的探讨,及营养盐生态效应在空间表征、驱动因子、响应模式上的分异分析,剖析了基于营养盐的湖泊水生态分区概念内涵,提出了中国湖泊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的三级划分框架;指出以气候带、地形地貌、流域水系等地带相似性为分区的依据,以区域内地形地貌、土壤营养吸附量、土地利用格局、湖盆形态(水深、面积、岸线发育)、水文特点(交换周期、水位变动、矿化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主要分类指标,以营养盐浓度、初级生产者(浮游藻类、周丛藻类和水生维管植物)生物量、单位营养盐浓度下的初级生产者生物量、初级生产者优势种群类型等为分级指标的划分依据;以发生学、等级性、相似性、分异性、完整性、综合性等为分区原则,初步构建了湖泊水生态分区的指标体系,为中国基于营养盐的湖泊水生态分区做了奠基性的准备工作

    干旱区微小生物结皮中藻类研究的新进展

    No full text
    微小生物结皮是干旱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新的研究热点之一,藻类在其早期形成和强度维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中以作者近年研究内容为重点,综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小生物结皮的精细结构、发育、藻类生物量的表示方法、影响因素、垂直分布、演替、固土效应、胶结机理及胞外代谢产物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