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

    No full text
    中国经济崛起显著地增强了国力,大幅度地减少了贫困。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对中国以至世界食物和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担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和世界食物、能源及整体经济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不同增长方案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对本国和世界的食物安全带来威胁;虽然中国对世界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性有所提高,但中国进口占世界能源贸易的比例并不大,且通过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减少进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大部分国家也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国家自然科学资助(70021001);中国科学院(KZCX3-SW-419);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

    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

    No full text
    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基于多目标的,除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外,还考虑诸如规避风险、减少家庭劳动力投入等目标。在农户多目标决策研究中,各目标权重的估计是一个难点,已有的研究一般采用目标规划方法对权重进行估计。本文提出一阶条件校准这一新的估计法,利用实际农户抽样数据,分别对所有农户以及两种不同类型农户的各目标权重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一阶条件校准法的估计结果显著优于目标规划方法;农户对各目标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利润最大化、减少家庭劳动力投入和规避风险;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更加偏重利润和风险目标,而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更加重视减少家庭劳动力目标;农户的目标权重随时间而调整,随着非农就业的发展,劳动力目标权重有所增加,而其他目标权重有所减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N-039,KSCX1-YW-09-04)的资

    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基于农户角度的分析

    No full text
    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木薯等"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本文基于农户角度,在对木薯生产和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木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和家用饲料,随着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市场对木薯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影响农户种植木薯的关键因素是农户耕地面积和非农就业状况;影响木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是化肥的施用状况、品种和高产技术的采用状况。本文还认为,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将导致木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即使大力发展以木薯等"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也难以完全做到"不与粮争地",因此,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提高木薯单产;同时,"非粮"燃料乙醇的发展也应循序渐进,否则,木薯供给、燃料乙醇生产成本和财政负担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应急项目(编号:7074103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SCX2-YW-N-039)的资

    转基因水稻对生产力和稻农的健康影响

    No full text
    <正>虽然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在减少世界饥饿方面寄予厚望,但是目前国际上被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基本上是饲料玉米、用于食用油加工的大豆、用于纺织加工的棉花等。对于类似于水稻和小麦等直接食用的转基因粮食作物,多数国家对其商业化生产都持谨慎的态度。转基因水稻和其他转基因主要食物未能商业化已经影响到许多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70333001,703250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KSCX2-YW-N-039

    转基因水稻对生产力和稻农的健康影响

    No full text
    虽然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在减少世界饥饿方面寄予厚望,但是目前国际上被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基本上是饲料玉米、用于食用油加工的大豆、用于纺织加工的棉花等。对于类似于水稻和小麦等直接食用的转基因粮食作物,多数国家对其商业化生产都持谨慎的态度。转基因水稻和其他转基因主要食物未能商业化已经影响到许

    中国城乡发展用地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No full text
    本文将中国城乡发展规模按用地特征分为乡村、小城镇和城市三种模式,分析了1989~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用地扩张的特征。研究表明,乡村模式用地在建设用地总量中约占70%,但城镇模式用地扩张速度快于乡村模式,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促进了各地区城市模式用地比例的提高和乡村模式用地比例的减少;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模式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由于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明显低于乡村人均占用土地面积,经济发展导致的城市模式用地扩张或乡村模式用地缩减对保护耕地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因此,不必太担心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

    不同类型流转农地与农户投资的关系分析

    No full text
    中国农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近1/5,包括从亲属转入和非亲属转入的农地,而从非亲属转入的农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农户对这两种类型转入农地的长期投资行为的差异,这对判断未来农业生产力的变动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2000年和2008年全国6省的随机抽样农户调查数据,建立并估计了农户有机肥投入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在从非亲属转入的农地上的有机肥施用概率和施用量显著低于从亲属转入的农地,这可能是由不同流转类型的农地使用权稳定性的差异导致的。因此,进一步促进流转农地使用权的稳定性,能够激励农户对转入农地的长期投资

    不同类型流转农地与农户投资的关系分析

    No full text
    中国农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近1/5,包括从亲属转入和非亲属转入的农地,而从非亲属转入的农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农户对这两种类型转入农地的长期投资行为的差异,这对判断未来农业生产力的变动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2000年和2008年全国6省的随机抽样农户调查数据,建立并估计了农户有机肥投入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在从非亲属转入的农地上的有机肥施用概率和施用量显著低于从亲属转入的农地,这可能是由不同流转类型的农地使用权稳定性的差异导致的。因此,进一步促进流转农地使用权的稳定性,能够激励农户对转入农地的长期投资。农业部软科学课题“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编号:Z20083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编号:KSCX1-YW-09-04)的研究成果之

    Employment, emerging labor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

    No full text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assessment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To meet this goal, we have three specific objectives. First, we will provide an update of the trends in off-farm labor participation and wages of the sample households and examine how labor market outcomes have changed for thos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Second, we will then seek to examine if education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 the late 1980s,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mid 1990s -- can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access to off-farm jobs. Finally, we will examine how returns to education have chang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era. In short, our hypotheses are that if labor markets are increasingly rewarding those with a.) better education job access; b.) easier entry; and c.)higher wages, such outcomes will count as evidence that labor markets are improving. Both the descriptive data and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robustly support the findings that betwee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mid-1990s , labor markets have improved in the sense that rural worker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warded for their education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