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 unique precipitator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pressure drop

    No full text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PM2.5)因灰霾天气迅速增加而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控制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必须从源头减少排放。传统除尘方法对细颗粒物的去除大都效率低下,仅有的高效细颗粒物去除设备以袋式除尘效率最高,但是其压降很大,对实际应用产生限制。因此,本文开发了一种由蜂窝陶瓷、聚苯丙烯扭线刷和缚尘剂组成的除尘模块,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由蜂窝陶瓷与聚苯丙烯扭线刷构成的独特孔道结构过滤尘粒。这种孔道结构将拦截尘粒的滤料纤维分布在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各平面上,且在过滤过程中提供离心作用,从而实现低压降下的高效除尘。 采用TSI气溶胶发生器雾化聚苯乙烯小球溶液(PSL)作为测试尘源,用激光粒子计数器测定除尘模块的除尘效率。研究表明,随着除尘模块中聚苯丙烯扭线刷长度的增加,压降增加,除尘效率增高且更稳定。其中,除尘模块中扭线刷长度为4 cm时,对<3 μm的细颗粒除尘效率在80%以上;气流速度为0.53 m3/h时压降为30 Pa,远小于同样条件下测得的工业用除尘滤布的压降(603 Pa)。 为了提高除尘效率,在除尘模块中引入缚尘剂。缚尘剂的主要作用是在除尘模块表面形成液膜,提高对细颗粒的捕捉能力。本研究开发了两种缚尘剂,一种为复合型缚尘剂,另外一种为合成树脂缚尘剂。复合型缚尘剂采用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丙烯酸钠(PAAS)、氯化钙(CaCl2)等几种成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缚尘剂增强后,相比于空白除尘模块,除尘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更稳定。其中,以1.25%CMC溶液作为缚尘剂时效果最佳:对0.3~0.5、0.5~1.0、1.0~3.0、3.0~5.0、5.0~10.0、>10.0 μm的颗粒除尘效率分别为97.20%、97.18%、96.87%、96.65%、95.41%、96.34%,总除尘效率为97.08%。 由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子量相对较小,其特性黏数、强度受到限制,因此,使用丙烯酰胺(AM)改性CMC,合成丙烯酰胺接枝的羧甲基纤维素树脂。调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丙烯酰胺不同的摩尔比,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所需要的树脂。通过红外、热重、电镜等手段,验证了CMC-AM接枝共聚物的生成、CMC-AM聚合物较CMC较好的热稳定性和CMC-AM聚合物不同的表面形态。经过四种2.5%CMC-AM缚尘剂改性后的除尘模块相比于空白除尘模块,平均除尘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且更为稳定。与之相关的研究会进一步开展

    新型低气阻高效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

    No full text
    为了提高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捕捉效率,制备了一种由蜂窝陶瓷、聚酰胺材质扭线刷和缚尘剂组成的除尘模块。其中填充了聚酰胺扭线刷的蜂窝陶瓷为除尘模块的主体,该主体独有的结构将拦截尘粒的滤料纤维分布在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有利于含尘气体的捕捉。缚尘剂为除尘模块的增强因子,它可以在除尘模块表面形成液膜,用来抑制除尘时的二次扬尘,提高除尘效率。通过对涂覆有缚尘剂的除尘模块的除尘效率的研究表明,含尘气体通过除尘模块,对粒

    新型低气阻高效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

    No full text
    为了提高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捕捉效率,制备了一种由蜂窝陶瓷、聚酰胺材质扭线刷和缚尘剂组成的除尘模块。其中填充了聚酰胺扭线刷的蜂窝陶瓷为除尘模块的主体,该主体独有的结构将拦截尘粒的滤料纤维分布在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有利于含尘气体的捕捉。缚尘剂为除尘模块的增强因子,它可以在除尘模块表面形成液膜,用来抑制除尘时的二次扬尘,提高除尘效率。通过对涂覆有缚尘剂的除尘模块的除尘效率的研究表明,含尘气体通过除尘模块,对粒

    新型低气阻高效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

    No full text
    为了提高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捕捉效率,制备了一种由蜂窝陶瓷、聚酰胺材质扭线刷和缚尘剂组成的除尘模块。其中填充了聚酰胺扭线刷的蜂窝陶瓷为除尘模块的主体,该主体独有的结构将拦截尘粒的滤料纤维分布在与气流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有利于含尘气体的捕捉。缚尘剂为除尘模块的增强因子,它可以在除尘模块表面形成液膜,用来抑制除尘时的二次扬尘,提高除尘效率。通过对涂覆有缚尘剂的除尘模块的除尘效率的研究表明,含尘气体通过除尘模块,对粒

    CoOx/CeO2掺杂的活性炭制备及其对室温NOx的吸附性能

    No full text
    以木质活性炭为原料,通过浸溃和惰性气体下灼烧的方法制备了负载有CoOx/CeO2二元氧化物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并研究了该类材料对室温下低浓度NO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低温氮吸附BET比表面积方法表征了样品的颗粒形貌、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CoOx/CeO2负载量为0.10mmol/g时制得的0.10mmol—AC在室温(28℃左右)下对低质量浓度(7.04mg/m3)NOx的吸附效果最佳,其BET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对NOx的吸附容量最大;当CoOx/CeO2负载量过大时,样品的BET比表面积总体下降,活性炭表面发生烧损,导致对NOx的吸附能力反而下降}根据SEM、XRD、热重、BET比表面积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活性炭样品很可能首先对NO发生催化氧化,进而对产生的NO2进行了吸附固定

    CoOx/CeO2掺杂的活性炭制备及其对室温NOx的吸附性能

    No full text
    以木质活性炭为原料,通过浸溃和惰性气体下灼烧的方法制备了负载有CoOx/CeO2二元氧化物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并研究了该类材料对室温下低浓度NO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低温氮吸附BET比表面积方法表征了样品的颗粒形貌、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CoOx/CeO2负载量为0.10mmol/g时制得的0.10mmol—AC在室温(28℃左右)下对低质量浓度(7.04mg/m3)NOx的吸附效果最佳,其BET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对NOx的吸附容量最大;当CoOx/CeO2负载量过大时,样品的BET比表面积总体下降,活性炭表面发生烧损,导致对NOx的吸附能力反而下降}根据SEM、XRD、热重、BET比表面积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活性炭样品很可能首先对NO发生催化氧化,进而对产生的NO2进行了吸附固定

    CoO_X/CeO_2掺杂的活性炭制备及其对室温NO_X的吸附性能

    No full text
    以木质活性炭为原料,通过浸溃和惰性气体下灼烧的方法制备了负载有CoOx/CeO2二元氧化物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并研究了该类材料对室温下低浓度NO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低温氮吸附BET比表面积方法表征了样品的颗粒形貌、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CoOx/CeO2负载量为0.10mmol/g时制得的0.10mmol—AC在室温(28℃左右)下对低质量浓度(7.04mg/m3)NOx的吸附效果最佳,其BET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对NOx的吸附容量最大;当CoOx/CeO2负载量过大时,样品的BET比表面积总体下降,活性炭表面发生烧损,导致对NOx的吸附能力反而下降}根据SEM、XRD、热重、BET比表面积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活性炭样品很可能首先对NO发生催化氧化,进而对产生的NO2进行了吸附固定

    CoO_x/CeO_2掺杂的活性炭制备及其对室温NOx的吸附性能

    No full text
    以木质活性炭为原料,通过浸溃和惰性气体下灼烧的方法制备了负载有CoOx/CeO2二元氧化物的活性炭吸附材料,并研究了该类材料对室温下低浓度NOx的吸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低温氮吸附BET比表面积方法表征了样品的颗粒形貌、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CoOx/CeO2负载量为0.10mmol/g时制得的0.10mmol—AC在室温(28℃左右)下对低质量浓度(7.04mg/m3)NOx的吸附效果最佳,其BET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对NOx的吸附容量最大;当CoOx/CeO2负载量过大时,样品的BET比表面积总体下降,活性炭表面发生烧损,导致对NOx的吸附能力反而下降}根据SEM、XRD、热重、BET比表面积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活性炭样品很可能首先对NO发生催化氧化,进而对产生的NO2进行了吸附固定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