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Predicting mate choice behavior from eve-movement data

    No full text
    &nbsp; &nbsp; 配偶决策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属性决策行为,人们在进行多属性决策时遵循不同的决策策略。尽管不同的决策策略对决策过程有着不同的假设,大部分决策策略都认为特征权重在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预测决策行为的前提是测量决策权重。 &nbsp;&nbsp;&nbsp; 决策者在决策时对不同重要程度的特征给予的注意分配是不同的,而注视的多少恰恰反映了决策者对不同特征的注意分配,因此可以利用决策者对各个特征注视的多少测量特征的决策权重。基于此,研究1发展了一种新的权重测量方法一一眼动赋权法,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眼动赋权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C1)眼动赋权法测得的权重与几种主观赋权法测得的权重高相关,具有良好的相容效度;C2)眼动赋权法应用于预测配偶决策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它的预测准确性优于或等于几种主观赋权法的预测准确性,也优于用选项的注视时长预测行为的准确性。(3)眼动赋权法具有实时性的优势,能够测量决策者对各个特征的实时决策权重,依据眼动赋权法测得的实时决策权重还可以对择偶行为进行实时性、前瞻性的预测。 &nbsp;&nbsp;&nbsp; 研究1对决策行为的预测建立在&ldquo;所有决策者都采用同一种决策策略&rdquo;的前提下,但决策者在实际决策中会采用不同的决策策略。因此,只有区分出决策者使用了什么决策策略才能够使用相应的决策策略对决策行为进行预测。 &nbsp;&nbsp;&nbsp; 决策者使用不同的决策策略时的信息搜索与加工模式是不同的,而眼跳、注视顺序、扫视轨迹等指标恰恰反映了决策者的信息搜索与加工模式,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指标区分决策者采用了怎样的决策策略。研究2包含两个实验,实验设计类似:要求被试完成一个自由选择任务和两个强迫规则任务(齐当别强迫规则任务、算总分强迫规则任务)。基于两个强迫规则任务的眼动模式,我们探索了两种区分决策策略的分类方法,结果发现:C1)将SM值和注视点平均注视时长作为分类指标的逻辑回归混合模型能够有效区分算总分策略和齐当别策略,其分类准确性在2特征择偶任务(实验2a)和3特征择偶任务(实验2b)中分别高达89.9%和98.0%。通过这种策略区分方法对自由选择任务进行区分,发现决策者大部分时候会采用类似齐当别规则的决策策略。C2)比较策者在决策时的扫视轨迹与两种强迫规则任务的扫视轨迹相似性程度能够有效区分决策者采用了哪种策略区分,其分类准确性在两个实验中分别高达88.0%和91.5%,使用这种策略区分方法同样发现,决策者在进行配偶决策时会更多采用类似齐当别规则的决策策略。 &nbsp;&nbsp;&nbsp; 研究1实现了用眼动数据实时捕捉决策者对特征的权重变化情况,研究2实现了用眼动数据区分决策者策略改变的情况,基于前两个研究的结果,研究3探索了哪些因素能够有效预测决策者在两次重复选择时是否发生选择反转,结果发现,C1)决策者进行自由选择时,决策策略的变化能够显著预测选择反转的发生;C2)决策者采用齐当别策略时,特征权重的变化能够显著预测选择反转的发生;(3不论决策者进行自由选择,还是进行强迫规则的选择,两个选项的总价值差异或维度差异效用都能显著预测选择反转的发生。 &nbsp;&nbsp;&nbsp; 以上三个研究从决策过程的视角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眼动赋权法这种实时权重测量新技术,并发展了两种眼动区分决策策略的分类方法。通过眼动技术追踪到&ldquo;决策是如何做出的&rdquo;这一决策过程,实现了实时预测决策行为的目的。</p

    决策过程的追踪:基于眼动的证据

    No full text
    利用过程追踪技术实现对"决策过程"的追踪, 或能真正解答"人类是如何做出决策"这一科学问题.在各种过程追踪技术中, 眼动技术由于具有无干扰性、适用范围广泛、采集信息多样等独一无二的优势, 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研究中, 为验证和比较不同决策理论的不同假设和预测做出了贡献.本文介绍了眼动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验证补偿性决策理论与非补偿性决策理论对风险决策过程的不同假设, 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多次决策与单次决策的决策过程差异, 以及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剔除–关注模型"与"齐当别决策模型"对多属性决策中共享信息发挥作用机制的不同预测

    Decision Process Tracing: Evidence from Eye-movement Data

    No full text
    利用过程追踪技术实现对"决策过程"的追踪, 或能真正解答"人类是如何做出决策"这一科学问题.在各种过程追踪技术中, 眼动技术由于具有无干扰性、适用范围广泛、采集信息多样等独一无二的优势, 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研究中, 为验证和比较不同决策理论的不同假设和预测做出了贡献.本文介绍了眼动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验证补偿性决策理论与非补偿性决策理论对风险决策过程的不同假设, 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多次决策与单次决策的决策过程差异, 以及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剔除–关注模型"与"齐当别决策模型"对多属性决策中共享信息发挥作用机制的不同预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ary Domain Discrepancy and Demission Decision:An 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 Perspective

    No full text
    薪酬差距与离职是管理者、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离职研究以组织的视角关注内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quot;推动&quot;作用,新时代无边界职涯背景要求离职研究以个体决策者为中心,聚焦外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quot;拉动&quot;作用。本研究基于&quot;齐当别&quot;决策模型的视角,运用行为决策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外部工作机会薪酬比较的&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对离职决策的拉动影响机制。文章包括两项调查研究与一项实验研究:(1)针对160名企业员工,研究1a运用薪酬数值法与现状薪酬锚定法同时测量&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探索了&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并检验了职位等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2)为排除个体主观比例尺的可能影响,研究1b,针对242名企业员工,以增加比例尺赋值的现状薪酬锚定任务对&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进行了测量,再次对&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离职倾向与职位等级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3)在两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在实验室设计离职情境,操纵&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探索其对离职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uot;薪酬感知域差&quot;正向预测离职倾向,职位等级在其中起增强的调节作用。本文完善了薪酬差距的指标体系,推动了离职搜寻过程中不确定性离职决策机制的探索,并为个体感知的外界薪酬如何&quot;拉动&quot;个体离职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p

    The response of Chinese scholar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did cooperative behavior evolve?”

    No full text
    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社会. 然而,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 合作行为的成因是难以被理解的一个谜题. Science在2005年把&ldquo;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rdquo;这一问题列为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本文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出发, 梳理了国内研究者在合作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体态势及研究现状, 进而从理论模型、行为学、神经基础、分子遗传学等角度探讨了合作行为的机制. 最后总结并讨论了中国学者在合作领域进行研究所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p

    世纪科学之问“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中国学者的回应

    No full text
    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社会. 然而,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 合作行为的成因是难以被理解的一个谜题. Science在2005年把&ldquo;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rdquo;这一问题列为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本文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出发, 梳理了国内研究者在合作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体态势及研究现状, 进而从理论模型、行为学、神经基础、分子遗传学等角度探讨了合作行为的机制. 最后总结并讨论了中国学者在合作领域进行研究所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互联网海量信息环境对人类决策提出的挑战及其应对方式

    No full text
    如今互联网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 有限大脑容量与激增信息量间的巨大反差对人类决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已有知识系统却找不出应对它的现成答案 围绕 互联网海量信息环境对人类决策的挑战 和 互联网海量信息环境下人类决策的应对方式 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借鉴动物选择 无序个体单独行动 和 有序集体统一行动 的转换机制 提出互联网海量信息环境下的内外脑应对方式 冀增进人们对互联网环境下决策行为的理解</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