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夏季珠江三角洲地区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No full text
    于2010年夏季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以及广州郊区从化同步采集PM_(2.5)样品,利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和离子色谱分别分析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同步收集能见度和气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珠三角主要城市大气PM_(2.5)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IMPROVE方程重建大气消光系数,探讨PM_(2.5)的主要化学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珠三角地区PM_(2.5)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广州、佛山和东莞浓度较高,珠海和深圳浓度较低.(NH_4)_2 SO_4、有机物(OM) 、EC和NH_4NO_3对夏季珠三角大气消光系数贡献率分别为39%、31%、12%和13%.</p

    中国西部背景地区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大气散射系数的影响

    No full text
    于2009年春、夏和秋季在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青海瓦里关同步观测了PM_(2.5)中主要化学成分和大气散射系数(b_(sp)).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瓦里关PM_(2.5)浓度年均值为(12.6&plusmn;12.0)&mu;g&middot;m~(-3),显著低于国家年均值标准.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和碳气溶胶浓度分别为(1.7&plusmn;1.6) &mu;g&middot;m~(-3)和(3.2&plusmn;1.0) &mu;g&middot;m~(-3),分别占PM_(2.5)浓度的16.5%和25.4%.基于IMPROVE经验公式,瓦里关b_(sp)最主要的贡献因子是有机物(OM)和土壤尘(FS),贡献率分别达到48%和28%,其它组分对b_(sp)的贡献率均小于10%.</p

    中国北部湾地区夏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特征

    No full text
    于2009年8月在北部湾地区的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湛江、茂名、海口、洋浦、东方等9个城市的城区和郊区同步采集PM_(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分析得到有机碳(organic carbon, 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的质量浓度,对OC、EC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部湾9个城市PM2.5、OC和EC的浓度均值分别为(38.4&plusmn;17.7)、(9.2&plusmn;2.6)和(1.9&plusmn;1.1) &mu;g&middot;m~(-3),总碳气溶胶(total carbonaceous aerosol, TCA)占PM_(2.5)质量的56.8%. 北部湾地区夏季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二次生成的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EC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和工业排放.</p

    16届亚运会期间广州城区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霾天气的影响

    No full text
    于2010年11月4~30日在广州城区每天昼夜各采集一个PM_(2.5)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分析,同步收集了在线PM_(2.5)浓度、大气消光系数(b_(ext))以及气象因子,探讨了PM_(2.5)特征及其与大气消光系数的关系,并利用修正后的IMPROVE消光系数方程重建大气消光系数.结果发现:亚运期间PM_(2.5)日均值质量浓度为(77.0&plusmn;24.4)&mu;g?m~(-3),比亚运前低27.8%. PM_(2.5)和相对湿度是导致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亚运期间大气消光系数为418 Mm~(-1),比亚运前低28.3%,(NH_4)_2SO_4、POM(particulate organic material)和LAC(light-absorbing carbon)是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达到87.0%.广州及其周边城市采取的减排措施对于缓解亚运期间广州城区的霾天气作用明显.</p

    2009 年 春 季 成 都 城 区 碳 气 溶 胶 污 染 特 征 及 其 来 源初探

    No full text
    于2009年4月19日至5月17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集PM2.5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8种碳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左旋葡聚糖及水溶性离子分析,初步探讨了碳气溶胶的来源.结果发现:成都春季PM2.5日均值质量浓度为(133.2&plusmn;55.5)&mu;g&middot;m-3,TC、OC、EC和W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6.4&plusmn;7.2),(20.7&plusmn;6.0),(5.7&plusmn;1.8)和(10.4&plusmn;3.4)&mu;g&middot;m-3,左旋葡聚糖质量浓度为(396.5&plusmn;405.3)ng&middot;m-3,最大值达到1820.9ng&middot;m-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OC2、OC3、OC4和WS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排放,EC1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EC2、EC3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利用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源成分谱LC/OC比值计算得到生物质燃烧对OC和TC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0%和36.6%.</p

    北京城区PM_(2.5)中致癌重金属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No full text
    于2009年4、 7、 10月和2010年1月在北京城区采集了PM_(2.5)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得到29种金属元素,对7种致癌重金属浓度、 富集程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7种致癌重金属As、 Cd、 Co、 Cr、 Ni、 Pb和Se年均值浓度分别为(11.6&plusmn;14.0)、 (2.6&plusmn;2.4)、 (1.0&plusmn;0.7)、 (11.3&plusmn;9.4)、 (4.0&plusmn;2.4)、 (142.5&plusmn;98.9)、 (3.3&plusmn;2.2)ng&middot;m~(-3),其中仅As年均值浓度超过WHO参考限值的0.8倍.7种致癌重金属仅As、 Cd、 Pb和Se等4种重金属有明显富集现象,富集因子均超过500,其中夏季富集因子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 秋和冬季4种高富集致癌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北京周边的燃煤和城区机动车排放,夏季则主要来源于区域性污染源的输送.</p

    成都春季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期间气溶胶散射特征及其重建

    No full text
    于2009年4月19日~5月17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集PM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离子色谱、X荧光光谱仪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分别分析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水溶性离子、地壳元素和左旋葡聚糖,同步测量了大气散射系数(bsp)和气象数据.利用IMPROVE方程重建大气散射系数,并与实测大气散射系数进行对比.结果发现,PM2.5浓度均值为133.2&mu;g.m-3,大气散射系数为530 Mm-1.左旋葡聚糖和地壳元素能很好地反映生物质燃烧和沙尘事件.观测期间成都城区计算值b&rsquo;sp为504 Mm-1,(NH4)2SO4、NH4NO3、OM(organic matter)、FS(fine soil)和CM(coarse mass)贡献率分别为26%、15%、53%、4%和2%.DS(dust storm)期间,计算值b&rsquo;sp为575 Mm-1,FS和CM贡献率达到17%和21%.BB(biomass burning)期间,计算值b&rsquo;sp为635 Mm-1,OM贡献率达到62%.</p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No full text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 上海、 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_2、 NO_2和PM_(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北京、 上海、 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 冬季、 春季和秋季. 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PM_(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 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_(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_(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p

    成都城区PM_(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No full text
    于2009&mdash;2010年各季节典型月在成都城区采集了大气PM_(2.5)样品,对PM_(2.5)的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碳组分、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成都城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65.1&plusmn;85.1)&mu;g&middot;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PM_(2.5)限值的4.7倍. OC、EC和水溶性二次离子(SO_4~(2-),NO_3~-和NH_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6&plusmn;10.2)&mu;g&middot;m~(-3),(9.0&plusmn;5.4)&mu;g&middot;m~(-3)和(62.8&plusmn;44.3)&mu;g&middot;m~(-3),分别占PM_(2.5)浓度的13.7%、5.5%和38.0%. PM_(2.5)及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季节特征明显,即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对成都城区PM_(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及扬尘、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源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14.3%、28.0%、24.0%和31.3%. 就季节变化而言,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在四个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土壤尘及扬尘的贡献率在春季显著提高;机动车源的贡献率在夏季中表现突出;而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在秋冬季中则最为显著.</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