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An Investigation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Reac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Get PDF
    本研究区分艾滋病知识的两个不同侧面: 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并第一次在中国探讨这两个不同侧面的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不同预测作用。119 名(31 男, 88 女)来自上海、132 名(59 男, 73 女) 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参加了本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 1) 普遍对艾滋病存在误解, 即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日常的一般接触传染, 并且, 这种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相互独立; 2) 都表达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厌恶情感、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不舒服感; 3) 尽管如此, 但都不支持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强制措施, 也不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是他们自己的责任。研究还发现, 和来自广州的大学生相比,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有着更多的了解, 对艾滋病患者有着更少的负性情感、更少的消极态度、他们也更少地把感染责任归结到患者本身。特别有趣的是, 本研究发现, 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反应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是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而不是正确认识, 即误解越多, 负性反应越多。这些发现提示, 中国未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应该继续大力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不仅要让人们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还要特别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许多误解, 从而减少或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许多歧视性反应, 营造一个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环境; 同时, 中国的艾滋病防治还应该注意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防治力度和采取的策略应该和各地的实际疫情相适应。</p

    泛文化的自我促进:基于中国人的行为和认知神经的新证据

    No full text
    如何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这是当下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温家宝,2010)。西方研究表明,通过促进个人自尊可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和促进个人主观幸福感。我们将开展系列研究探讨:1)在中国文化下,自我促进或高的自尊是否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2)中国人如何巧妙地促进和维护积极自我或自尊?3)中国人的自我促进(self-enhancement,追求积极自我或高自尊的动机)是否和西方人有着类似的神经机制?该项目的完成在理论上将澄清自我促进的文化普遍性争议,实践上对提高我国人民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集

    No full text
    通过对1970-2011年中国流行歌曲歌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期间,1)流行歌曲中第一人称单数名词(我)的使用在增加,第一人称复数名词(我们)却没有变化;2)积极情绪词的使用没有变化,但是消极情绪词的使用却显著增加。这些发现表明,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个人主义在上升,集体主义依然盛行;中国的积极情绪体验没有增加,但是负性情绪体验却在上升。&nbsp;</p

    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集

    No full text
    文化变迁是一项历久弥新的研究,它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文化变迁的方法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文化产品研究。本文采用文化产品研究这一全新的视角,针对中国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视了时代巨变下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文化产品是指&quot;有形、共享、公共的文化表征&quot;,包含了书籍、人名、歌词、广告、电视电影、网络、政策等各种形式,它直观地展现了产品诞生时代文化本身的特征以及当时文&nbsp;</p

    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集

    No full text
    现有研究表明,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以西方被试为主的研究发现,个体主义倾向越强,个体的幸福感越高。但对于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一系列证据暗示集体主义倾向可能更为重要。本研究选取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mdash;&mdash;中国,分别开展了一项横断研究和一项行为遗传学研究。研究一(横断研究)调查了3168名大一新生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倾向、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幸福)。结果发现,个体主义与生活&nbsp;</p

    中国心理学会会议论文集

    No full text
    我们正处在一个自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优秀、有魅力等。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自恋理解为包含权威感、自满、出众、爱出风头、利用他人、虚荣和特权等诸多要素的结构,并且主要通过经典的自恋人格量表来进行测量。这种自恋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取向,即通过提升/鼓吹自我的优越来满足系列自我促进动机(如&quot;超人&quot;)。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1)自恋的诸多要素可归结为两大类虚夸(如&nbsp;</p

    自我肯定降低个体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

    No full text
    摘要: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存在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即相较于一般刺激,人们对威胁性刺激有更好的记忆。这种记忆偏向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比如对威胁相关信息和情景的不断重现闪回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如何帮助个体降低对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威胁研究中,自我肯定已被证实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威胁应对方式,但尚无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自我肯定对威胁的记忆偏向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自我肯定是否可以降低个体对死亡威胁信息的记忆偏向。实验选取73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配至自我肯定组和控制组。其中,自我肯定组被试完成经典的自我肯定价值论文(控制组则完成一篇无关论文任务)。随后,所有被试完成点探测任务,实际上该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将死亡威胁图片和中性图片随机呈现给被试。24小时后,被试返回实验室完成意外的再认任务。研究表明,自我肯定可以有效降低个体对死亡威胁图片的记忆偏向,即相较于控制组,自我肯定组被试对死亡威胁图片的记忆下降;而对中性图片而言,两组被试的再认记忆不存在差异。本研究首次探讨自我肯定对威胁信息记忆偏向的影响并从认知的角度拓展了自我肯定积极功能的研究。</p

    Understand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and Promote National Cohesion of China

    No full text
    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把握社会大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增强国家认同,打牢提升国家凝聚力的心理基础,对于维护国家团结与稳定以及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简要论述国家凝聚力及其核心成分国家认同的含义,以及国家认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然后扼要介绍了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中国人的主要心理变化;最后,展望如何立足于中国人当下主要心理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国家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