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饱和砂土的非稳定性

    Get PDF
    砂土的非相关塑性流动可能导致介质本身的失稳和问题解的非唯一性。然而;无论是Drucker或Hill的假设;都只能给出介质稳定的充分条件。本文首先分析饱和砂土的非相关流动特性;利用局部屈服面和局部塑性势面的概念;分析得出饱和砂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不稳定区域在应力空间的具体位置。文中提出的“不稳定线”与“崩塌面”相一致;表明了它在海底稳定性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

    浅源构造地震的动力学模型

    No full text
    前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急骤变化的、复杂的物理力学过程。“一年全球大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浅震,一般地在地下五至二十公里上下。”发生最多,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地壳介质承受不住巨大应力时,就产生突然的断裂与错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应

    土的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No full text
    第一章 绪论1、1土的本构特性1、2土本构模型的发展简史1、3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动向2、1应力分析第二章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2、1、1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2、1、2Cauchy公式、求和协定2、1、3主应力2、1、4偏应力2、1、5八面体应力、纯剪应力、主剪应力2、1、6应力空间、应力路径2、1、7应力Mohr圆和应力Lode参数2、2应变分析2、2、1一点的应变状态、应变张量2、2、2应变Cauchy公式2、2、3主应变2、2、4偏应变2、2、5八面体应变、纯应变、主剪应变2、2、6应变空间、应变路径2、2、7应变率张量、应变增量张量2、2、8应变Mohr圆2、2、9有限应变2、3基本方程2、3、1连续方程2、3、2运动微分方程2、3、3协调方程2、3、4能量方程2、3、5本构方程2、3、6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第三章 经典塑性理论简述3、1屈服准则3、1、1初始屈服3、1、2后继屈服3、1、3几种屈服条件3、2加载和卸载准则3、2、1理想塑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3、2、2硬化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3、3硬化规律3、3、1各向同性硬化模型3、3、2随动硬化模型3、3、3混合硬化模型3、4塑性公设3、4、1Drucker塑性公设3、4、2Ильюшин塑性公设3、5流动规则3、5、1塑性位势理论的基本概念3、5、2流动规则3、6塑性形变理论与塑性增量理论3、6、1塑性形变理论3、6、2塑性增量理论第四章 土的弹性本构模型4、1线弹性模型4、1、1广义Hook定律4、1、2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体4、1、3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体4、1、4各向同性线弹性体4、2应变能和应变余能4、3能量正定性与弹性材料稳定性4、4具有割线模量的非线性弹性模型4、4、1全量型应力—应变关系4、4、2增量型应力—应变关系4、5Cauchy弹性模型4、5、1全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4、5、2增量型Cauchy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4、6超弹性模型4、6、1全量型超弹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4、6、2增量型超弹性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4、7次弹性模型4、8结语5、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第五章 土的弹性—理想塑性模型5、2本构模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5、3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5、4Prandtl—Reuss模型5、5Drucker—Prager模型5、6Coulomb模型6、1本构关系的普遍表达式第六章 土的弹性—硬化塑性模型6、2剑桥模型6、3修正剑桥模型6、4Lade—Duncan模型6、5帽盖模型6、5、1一般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与刚度矩阵的推导6、5、2模型的拟合过程6、5、3帽盖模型的数值计算第七章 土的粘弹塑性模型7、1土的流变学基本模型7、2Maxwell体模型7、3Kelvin体模型7、4粘塑性体模型7、5三元模型7、6多元件组合模型8、1弹塑性横观各向同性模型第八章 土本构模型的近期发展8、2非线性弹性—硬化塑性帽盖模型8、3弹/粘塑性动态帽盖模型8、4多重屈服面模型8、5边界面模型8、6内时本构方程9、1基础的沉降与塌陷第九章 土本构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9、1、1具有不同材料常数的Drucker—Prager模型9、1、2具有非相关联流动的Drucker—Prager模型9、1、3具有相关流动的帽盖模型9、2堤坝的非线性分析9、3基坑开挖的非线性分析9、3、1基坑竣工后状况9、3、2边坡对地震过程的响应9、3、3地震后的滑移参考文

    岩土介质的非线性弹/粘塑性本构关系

    No full text
    本文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析了岩土介质屈服前的特性,导出了非线性弹性本构方程并以试验资料作了验证。进一步又以非线性弹性来代替Perzyna模型中关于弹性区的线弹性假设,导出了非线性弹/粘塑性动力帽盖模型。这样,用具有相适应流动准则的弹/粘塑性理论建立描述岩土介质主要特性的动力帽盖模型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本模型与Perzyna模型相比,对于(?)_(ij)增加了附加项H((?)_1s_(ij)+I_1(?)_(ij)),它对应了偏量应力与静水压力耦合引起的非线性畸变;对(?)_(ii)增加了附加项3(3B+H)s_(ij)(?)_(ij),它对应了纯剪引起的非线性剪胀效应。虽然这两种效应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实质上都是非线性的耦合效应。当非线性常数消失时,本模型就转化为Perzyna的弹/粘塑性动力模型

    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脆性破裂

    No full text
    本文用科普凯因森压力杆方法研究了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破裂性质。当入射的应力波幅值高于岩石的初始破裂应力波幅值时,岩石试件便开始破裂,应力波的幅值发生衰减。通过岩石试件的能量有一个最大的极限,该极限实质上是一个应力幅值的极限。应力波幅值高于该极限就不能通过。可用破裂岩石试件中应力波的衰减决定岩石的脆度

    三维弹塑性模型在桩端土体性状分析中的应用

    No full text
    用三维弹塑性模型分析桩端部土体的性状。首先,将半元限土体中的轴对称问题归结为求解双调和方程,运用Hankel变换可以给出圆型均布载荷作用下的解析解。而后,使用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准则分析土介质塑性屈服的性状。本文在给出解析解的同时,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泊桑比v=1/4±介质中的位移场。二者比较,结果十分接近。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刚性圆锥”的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形成“刚性圆锥”的临界载荷与圆锥顶角对土性参数依赖关系的计算公式

    固体-流体混合物连续介质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No full text
    本文介绍了混合物连续介质的理论,并列举了固体-流体混合物连续介质理论在某些工程方面的应用

    具有弹性—永久变形地质材料的本构方程

    No full text
    本文分析了地质材料的弹性—永久变形过程并采用了内变量理论进行描述。在连续介质热力学的基础上,引入了"屈服函数"、"势函数"等概念来描述由不同机理引起的地质材料的永久变形过程并导出了本构方程。最后导出了能用于地质材料复杂变形过程数值计算的增量刚度矩阵

    地质材料本构模型的最近进展

    No full text
    本文回顾工地质材料本构模型最近20年来的发展。对几类地质材料的本构模型;如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多重屈服面模型、边界面模型作了简要的评述

    饱和砂土对地震的动力响应

    No full text
    本文用“工程近似”方法研究了饱和砂土对地震的动力响应。根据饱和砂土对循环荷载动态响应的机理建立了简化模型;给出了描述动态响应的动力方程和描述孔压产生与消散的扩散方程。用Newmark方法与有限差分数值求解这些方程。求得了饱和砂土层对地震的动力响应;包括孔压、剪应力与表面加速度的变化;并对数值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