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渤海典型生态灾害的发展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

    Get PDF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受海岸带地区人为活动的影响,海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本文对渤海近年典型生态灾害,如赤潮、大型藻类及水母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水环境变化,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应对建议

    文化对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的研究及其评述

    Get PDF
    由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论文集中的第五部分:其它5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普遍开展,国家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变量,关于文化因素对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从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研究两个角度回顾和评述了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认为在一个能够反映文化的内在特性的管理控制系统中,文化对控制系统的运行可以起到支持和强化的作用,也往往会成为变革与创新的障碍

    “动物酵素营养液”对母猪便秘的影响

    Get PDF
    从200头母猪中选出同一时期怀孕的母猪40头做两次试验,以验证“动物酵素营养液“对母猪便秘的影响。结果显示,A组试验,试验组便秘猪痊愈,治愈时间短,且没发现复发情况。b组试验,对照组有便秘情况发生,腹泻发病率达14.46%,仔猪死淘率达13.25%,试验组无便秘发生,腹泻发病率仅为3.125%,仔猪死淘率仅为1.56%。黑龙江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酵素在黑龙江省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为1253515

    动物酵素营养液对繁殖母猪生产性能的研究

    Get PDF
    为验证“动物酵素营养液“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120头母猪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动物酵素营养液“能够提高母猪群产仔率、成活率,平均窝产仔最多12.5头,成活率最高可达98%~99%,仔猪出生重为1.60千克/头,断奶后仔猪体重为11.2千克/头。猪无腹泻现象,长势快,皮毛光滑,整齐度提高,母猪妊娠期正常,产程时间少,无三炎,母猪健康,可在产后3~4天开始发情,配种率与受胎率均为100%,每年可产2.4窝,每头母猪与对照组的经济差额为4 520元

    动物酵素营养液对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影响的研究

    Get PDF
    本试验选择28日龄的仔猪,喂养动物酵素营养液至70日龄,结果表明:酵素组的仔猪中,康复率为75%,28.6%完全康复,57.1%转为轻微患病,14.3%处于严重状态,在对照组中只有40%完全康复,严重时有1头死亡,4头转为轻微患病,说明动物酵素营养液对仔猪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促进康复的效果

    福建省季度经济模型的开发与预测

    Get PDF
    福建省季度经济模型(FQEM)是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需求导向的小型动态季度经济模型。它基于近期福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设定方程,并利用国民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该模型对2008-2009年福建省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模拟了主要贸易经济体和人民币升值对福建省经济运行的影响。FQEM是目前少数可为省级经济运行提供预测和调控依据的季度经济模型。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福建经济的动态分析与预测系统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A009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

    Get PDF
    地址: 1. Xiamen Univ, State Key Lab Phys Chem Solid Surfaces,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2. Xiamen Univ, Dept Chem,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3.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4. Chinese Acad Sci, Wuhan Inst Phys & Math, State Key Lab Magnet Resonance & Mol Phys, Wuhan 430071, Peoples R China 电子邮件地址: [email protected]

    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Get PDF
    射频探头前端作为核磁共振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极大程度的决定着系统实验性能的优劣。探头前端通常由射频线圈、射频电路及样品检测管道等部分组成。现有的射频线圈制作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或机械手段按照所需的线圈形状进行绕制。但是,当线圈结构较为复杂、不规则,或体积尺寸较小时,常规绕制方法便难以满足结构设计和制造的精度需求,因此造成线圈性能的劣化,增大检测区域的射频场不均匀性,对核磁共振检测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中,利用3D打印熔融沉积制造或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技术精确加工出一体化磁共振探头前端,使用常温液态金属填充线圈模型管路形成射频线圈,搭建出稳定的一体化磁共振射频探头。利用高精度3D打印和液态金属灌注技术制备出包含有射频线圈和定制化样品管道结构在内的一体化磁共振射频探头前端,克服了传统磁共振三维微型线圈成型困难、与样品腔匹配程度差等问题,提高了探头的信噪比,为定制化的磁共振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该工作由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忠教授、游学秋副研究员和孙惠军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博士研究生谢君尧为论文第一作者。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黄玉清高级工程师、王忻昌副教授、倪祖荣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张德超,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教授、博士研究生李星锐,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陈宏教授为合作作者。【Abstract】Magnetic resonance (MR)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geological survey. However, the fabrication of MR radio frequency probeheads still face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on, customiz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Here, we utilized 3D printing and liquid metal filling techniques to fabricate integrative radio frequency probeheads for MR experiments. The 3D-printed probehead with micrometer precision generally consists of liquid metal coils, customized sample chambers and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interfaces. We screened different 3D printing materials and optimized the liquid metals by incorporating metal microparticles. The 3D-printed probeheads are capable of performing both routine and nonconventional MR experiments, including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in situ reaction monitoring with continues-flow paramagnetic particles and ions separation, and small-sample MR imaging. Due to the flexibility and accuracy of 3D printing techniques, we can accurately obtain complicated coil geometries at the micrometer scale, shortening the fabrication timescale and extending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The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s U1632274, 11761141010, U1805261, 11475142, 22073078, and 61801411), and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7M622075).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Damage to mangroves from extreme cold in early 2008 in southern China

    Get PDF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email protected])2008年初,我国南方19个省经历了50年一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极端气候对华南沿海各省的红树林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2008年3月,在我国南方各省红树林区的10个代表性地点,对这次寒害造成的红树植物伤害程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冬季低温对红树林的影响极为显著,特别是在低纬度的海南、广西和广东湛江,由于极端低温正值夜间退潮,对红树林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纬度较高的福建,本地红树种类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引种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由于长期适应于冬季较低的气温或在种植前经过抗寒锻炼,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各地主要红树植物中,广布种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最为耐寒,其耐寒性均大于红树科的木榄、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强,抗寒能力最低,因此,即使在其原产地海南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寒害,在纬度更高的引种地出现大面积受害甚至全部死亡,而从孟加拉国引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却显示出一定的抗寒能力。同一地点的红树植物幼苗的抗寒能力低于大树。此次寒害也造成了苗圃场的种苗大量死亡,成熟的植株提前落花落果,这势必会影响后继一两年内红树林的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因此,在未来红树林造林或人工引种中,一定要考虑到红树植物的抗寒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646和30700092);厦门大学“闽江学者”启动基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