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清朝皇帝利用科举功名体恤功臣名勋简论

    Get PDF
    清朝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科场条规旨在显示其周密和公正,因为科举被举国普遍认为是当官的\"正途\",皇帝也利用科举功名来彰显其仁心浩荡、体恤功臣名勋的赫赫权威,这样做的本意或有奖叙功臣、树立重贤重德的价值观的蕴意在,但也易超越尺度、变成既得利益者谋取更大利益的渊薮,清朝科举功名的含金量屡屡被质疑,科举制度遭遇的危机也势必日益加深

    以多学科储备参透近代中国金融——王红曼《中国近代金融法制史研究》评介

    Get PDF
    一王红曼是厦门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生,获得的是历史学博士,但她的知识积累却是多学科的。她曾先后在厦门大学金融学和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跨越了历史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她的视野开阔,对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参透也是很深刻的。王红曼博士自硕士研究生阶段起便选定金融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集中关注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金

    晚清民国会馆的信息汇聚与传播

    Get PDF
    晚清民国时期,会馆在科举制度废除、政治变革成为当时时代的主旋律的背景下,一方面延续旧有功能,成为传统的口耳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外,还借助于近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新传媒的出现不断增益自己的新功能,而京师作为政治心脏地区,会馆在制定省宪、选定地方官员、处理家乡公共事务方面都凸显出自己的功能来,这些均显示晚清民国时期会馆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笔记小说看科举考试中的神异观

    Get PDF
    科举制度自创立之后,越来越走向制度化,考试的各个环节、程序逐渐严密起来,由于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各种加诸科举考试之中的神灵观获得了存在乃至大行其道的空间

    近代闽商地缘组织的发展演变

    Get PDF
    近代以来,闽商依赖地缘性的纽带在内陆各地凝聚成会馆、公所,或以团体会员的名义加入商会,或在晚清以来台湾的开拓中凝聚成“郊“行及郊行会馆,有的还将地缘性的同乡组织移植到海外各国,闽商这种自组织力的形成与壮大极大地带动了闽商的向外延展,同时也对其经商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闽商发展史》(2010Z004);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新闽商的组织形态与文化精神”(JA09005S

    菲华商联总会的发展轨迹探析

    Get PDF
    菲华商联总会成立近 5 0年来 ,在谋求华人社会自我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及向外拓展三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而树立起菲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的地位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

    Get PDF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明中存在“官民相得”的优良传统 ,其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是“道”与“德” ,其表现形式是“公”的系统与“私”的系统的相互配合 ,其实现途径是“民助官治”和“官、民的联结与交融”。道德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 ,所以 ,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成为官民联系的基本纽带。道德可以与法律相辅相承 ,自律可以与他律互为补充 ,法律和道德实际上相互为用、相互包容。江泽民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是对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历史传统的积极传承 ,体现了我们党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精神的博大胸襟

    试析明清商人的自我管理组织——会馆

    Get PDF
    明清商人以易籍经商为主要特色,这是明清市场初步发育、贩运业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流时出现的必然现象.然而,这越来越多的长期处于流动中的人们也逐渐地打破了传统的安土重迁的户籍制度的管理体制,有人就感叹“惟是四方日至,不可以户编而数凡之也.”①对此封建政府深感苦恼,希望有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组织加以管理.而从商人自身言,他们更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他们流往客地,首先便面临土著的排拒,在有些地区,土客矛盾十分尖锐,在河南舞阳因外商众多,土人有“银钱全被他人赚去、地士全被他人买去”②的极端说法,在江西吴城,流寓的广东商人想建立自己的营舍竟无法买到当地的木材和砖瓦.③在四川,“湖广入川之人每与四川人争讼,所以四川人深怨”.④外出营商的人们还会遇到牙行的敲诈,康熙五十二年(1713),苏州织造李煦曾给康熙皇帝上了一份密奏说:有陕西商人在苏松地区散卖凉帽,却不要现钱,肯赊与本地商人,江苏巡抚因他们是外省人,竟怀疑他们“结党聚众,谋为不轨”,过了两个月,李煦在另一份密折里,对前案做了进一步的报告,他发现问题是

    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

    Get PDF
    明朝建立后 ,为了防范逃至海上的张士诚、陈友谅及倭寇等的侵扰 ,朱元璋加强了海防的建设 ,局部维持了沿海地区的安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积累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来 ,沿海的防备越来越显出漏洞 ,海防设施内徙了 ,海上官兵逃亡了 ,沿海官员与盗贼相互多有勾结 ,商盗结合、商人武装化等现象都令明政府不断致力于加强海防 ,不断致力于加强对沿海官员的配备和调换 ,但倭寇、海贼等力量却越来越炽 ,官方或者借助客兵兴剿 ,或者竭力招抚 ,都没有肃清海氛。最后只能和成长壮大起来的郑氏势力联合 ,才形成了东南海上的安宁局面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