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informatics in the Research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Get PDF
    基因选择性剪接现象是真核生物基本而又重要的调控机制。由于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在形成生物复杂性和多样性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选择性剪接与许多人类疾病也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基因选择性剪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研究基因选择性剪接上起关键的作用,尤其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选择性剪接基因预测以及选择性剪接基因进化上。文章综述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更深入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提供依据。Alternative splicing,a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eukaryotes,allows one pre-(mRNA) to be processed into many different mature forms within a cell,each of which can have distinct functions.As alternative splicing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diseases,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becomes quite important.Bioinformatics is a new subject for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splicing,especially for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prediction and origin.Of course,bioinformatics must be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research so as to clarify these aspects of alternative splicing.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in the hop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ukaryotic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0305001,30470938)资助~

    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Get PDF
    2014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暨“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来自十余所高校和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现把会议主要发言内容选载如下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Get PDF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一种可发光的书

    No full tex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发光的书。该书包括若干页纸张与电源;每页纸张为多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上透明绝缘层、上透明导电层、发光字层、下透明导电层以及下透明绝缘层;上、下导电层分别连接电源正负极;发光字层是文字层,其中嵌入若干个微纳发光元件。通过电源供电,微纳发光元件发光,从而能够为文字照明,因此即使在黑暗或者光线较弱环境中读者也正常进行阅读、书写或绘画等,还能增加页面美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微波法合成Ba_3Si_6O_(12)N_2:Eu~(2+)绿色氮氧化物荧光粉及其光学性能研究(英文)

    No full text
    分别采用微波法和传统固相法制备了Eu2+掺杂的Ba3Si6O12N2绿色氮氧化物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仪等检测方法研究Ba3Si6O12N2:Eu2+的物相、表面形貌及光致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场下1275℃保温4 h合成的Ba3Si6O12N2:Eu2+绿粉的发光强度高于在传统固相法1300℃保温10 h的样品强度。微波辅助烧结可以降低活化能,从而提高扩散率,并大大提高了晶体的结晶性。研究了氮化硅含量对物相的形成、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化硅不仅能够促进晶体的结晶度,而且还能提高其在紫外激发下的发光强度。因此,微波法有望应用于合成具有高的相纯度和发光强度的其他氮氧化物荧光粉体

    助溶剂对Ba_3Si_6O_(12)N_2:Eu~(2+)氮氧化物荧光粉制备及光学性能的影响(英文)

    No full text
    采用微波法制备了Eu~(2+)掺杂的Ba_3Si_6O_(12)N_2绿色氮氧化物荧光粉,着重研究了不同助熔剂:BaCl_2、H_3BO_3、KF和NH_4F对Ba_3Si_6O_(12)N_2:Eu~(2+)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量子效率(QE)等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助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助溶剂能够显著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添加不同助溶剂制备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大小依次为H_3BO_3>KF>BaCl_2>无助溶剂>NH_4F。当添加1.0wt%的H_3BO_3时,所制备的荧光粉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形貌较好,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大,且与不添加助溶剂制备的荧光粉相比,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和吸收效率,不同温度下的发射光谱表明其热淬灭性低,荧光寿命较短

    光子晶体光纤在全光网中的应用

    No full text
    光子晶体光纤(PCF)以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和灵活设计的特点,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各种新型PCF的问世以及研究的深入,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文章对PCF在全光网中的各项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对PCF在光纤光栅和光纤激光器、放大器、光开关、波长变换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提高铜基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与铜基体结合力的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铜基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与铜基体结合力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铜基体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与石墨烯混合后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得复合材料。实验证实该方法提高了复合材料中基体与石墨烯增强相的界面结合力,与不添加合金元素所制得的复合材料相比,具有高的抗拉伸性能。另外,经过优化所添加的合金元素的量以及石墨烯的质量,能够得到兼具优异的导电、导热以及耐磨性能的铜基石墨烯复合材料,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