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

    No full text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

    No full text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一种新型固相萃取柱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性富集测定猪肉中的盐酸克伦特罗

    No full text
    发展了一种测定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简便、高效、准确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的方法。将搅碎的猪肉样品用5%(v/v)高氯酸超声提取,再以10 000 r/min离心15 min后,上清液用SMCX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和净化。因SMCX是以硅胶为基质兼有反相/强阳离子交换的混合作用模式,因此可以有效地去除复杂基质干扰,达到目标样品的选择性富集和净化的目的。方法学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5~50μ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 2;3个添加水平(1.25、12.5、50μg/kg)的平均回收率为62.2%~72.0%,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4.2%~6.1%;检出限(S/N=3)为0.05μg/kg。所发展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瘦肉精类成分的选择性富集和分离检测

    Efficient purification of active bufadienolides by a class separationmethod based on hydrophilic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o full text
    Efficient purification of active bufadienolides by a class separationmethod based on hydrophilic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Community ecology of macrobenthos in the mangrove wetland of Haimen Island,Jiulongjiang Estuary

    No full text
    为研究福建省九龙江口海门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对海门岛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研究,并利用PRIMER软件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单变量分析、群落聚类分析(Cluster)、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海门岛红树林区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12种,年平均生物量为77.58g/m^2,年平均栖息密度为991.0ind/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9;)、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39;)分别为2.42、5.02和0.70,其中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与春季生物的繁殖有关.ABC曲线表明该区域有三分之一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主要集中在春季站位,这与该季节渔民滩涂养殖作业活动有关.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50%的相似性水平群落可分为6组,且不同组间显示季节差异显著.结合历史资料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环境质量的变化已出现了一定的群落演替,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有机质含量.</p

    新疆共生固氮资源及其应用前景的研究

    No full text
    该成果对新疆50多平方公里区域分布的豆科植物及其根瘤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了54种结瘤豆科植物为新记载种,并对豆科植物结瘤固氮进行了生理生态研究;从31属109种豆科植物根瘤中分离得到了376株根瘤菌,其中有较多的为尚未记载的新种;在对根瘤菌做了大量生理生化研究后,发现了干旱区根瘤菌大多数具有吸室酶活性,证明了新疆干旱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合成有机物。该研究共撰写了24篇论文和报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农业新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No full text
    一、该项目针对农业生产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展了S-诱抗素、新奥霉素、壳寡糖、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与昆虫病原线虫生物制剂、功能性堆肥及其浸提液工业化生产等的试验和示范,立项准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 二、项目研究出S-诱抗素等生物制剂及其生产工艺、工厂化技术;研究开发出昆虫病原线虫活体繁殖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研究开发了两种功能性堆肥及浸提液,提出了“功能性堆肥+秸秆生物反应堆+堆肥浸提液+S-诱抗素等生物制剂”健康、安全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在宁夏实现了地上、地下,土壤、作物生物制剂联防技术体系,为低耗、高效、安全、健康农产品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三、在S-诱抗素、新奥霉素高产菌株的生产工艺,昆虫病原线虫活体繁殖工厂化生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S-诱抗素、新奥霉素、壳寡糖、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功能性堆肥及其浸提液集成应用控制作物病虫害等方面有创新。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S-诱抗素、新奥霉素高产菌株的生产工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 四、项目执行期间,在宁夏15个市县建立核心试验基地14个,示范推广点40个,累计推广面积17万亩,新增效益96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专著1部,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6篇)。培训农技人员300人次,农民4700多人次

    荒漠地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

    No full text
    《荒漠地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项目组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工程实践,系统开展了荒漠地区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荒漠地区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荒漠地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以及典型区域公路建设环保与生态建设示范四方面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分析揭示了荒漠地区公路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基础平台。 2. 提出了荒漠地区公路路域生态功能重要性、环境敏感性和景观类型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区划体系。 3.构建了荒漠地区公路路域生态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数学模型。 4.提出了荒漠..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