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ARS-CoV N蛋白与人冠状病毒HCoV-OC43和HCoV-229E的交叉反应表位及特异表位的确定

    Get PDF
    为确定SARS-CoV N蛋白的特异抗原表位,对3种人冠状病毒SARS-CoV、HCoV-OC43和HCoV-229E N蛋白之间的交叉免疫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分别表达SARS-CoV、HCoV-OC43和HCoV-229E N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并制备了相应的小鼠免疫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了3种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3种冠状病毒免疫动物血清和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之间的反应。与此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了原核表达的39个不同区段的SARS-CoV N蛋白与3种冠状病毒动物免疫血清和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SARS-CoV、HCoV-OC43和HCoV-229E3种病毒的N蛋白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中均可以特异表达;3种N蛋白之间存在明显交叉免疫反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RS-CoV N蛋白的表位主要位于30~60aa、170~184aa、301~320aa和360~422aa;与HCoV-OC43的交叉反应表位主要位于30~60aa、90~120aa、204~214aa和320~360aa;与HCoV-229E的交叉反应表位主要位于30~60aa、150~160aa和301~360aa。含SARS-CoV N蛋白特异表位的重组肽N155b(60~214aa)和N185(30~214aa)只与SARS病人恢复期血清和灭活SARS-CoV免疫小鼠的血清反应,而不与灭活HCoV-OC43和HCoV-229E免疫的山羊血清产生交叉反应。上述结果为使用SARS-CoV N蛋白抗原进行特异诊断试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酸雨胁迫下稀土元素对小麦生理生化响应的作用

    Get PDF
    运用盆栽实验,对酸雨胁迫下稀土元素(REE)对小麦生理生化响应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影响了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叶绿素a及叶绿素总量与酸雨pH值呈正相关,POD活性随酸雨pH值减小逐渐增加,间接导致叶绿素a分解速度加快,造成叶绿素总量减少和a/b值减小,加速了叶片的老化,影响植株光能吸收、转换及碳同化。REE施用后,仍在酸雨胁迫下的植株与单一酸雨处理相比,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POD活性均能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在酸雨pH>3.5的情况下REE明显地表现出对小麦体内叶绿素及过氧化物酶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酸雨胁迫下,稀土元素对菠菜膜保护系统作用

    Get PDF
    利用盆栽实验,探讨了酸雨胁迫下对菠菜膜保护酶系统的防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单一酸雨处理会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过氧化酶( C A T)活性总体水平下降,其变化曲线呈“∧”形,并使过氧化物酶( P O D)活性明显增加。施用稀土元素后酸雨胁迫下的植株叶片中 S O D、 C A T 活性总体水平上升,变化曲线的峰值向酸度较大的方向移动, P O D 活性上升幅度减小,3 种膜保护酶的活性与单一酸雨处理组相比,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表现出在酸度不大的情况下,稀土元素对酸雨影响菠菜膜保护系统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白鱀豚的资源现状及其保护问题

    No full text
    <正> 近来,有关白鱀豚的消息在人们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元月十二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功地运回一头捕自长江中的活白鱀豚,开展了人工喂养的消息传出后,不少报章为饷读者,相继做了一些介绍,从而使我国特有的水生珍兽——白鱀豚,也象

    白鱀豚的外伤治疗

    No full text
    <正> 白暨豚体表裸露,皮肤娇嫩,容易受伤,又由于是在水里生活,对它施行外伤治疗比较困难。敷在伤口的药物,一经入水,便迅速溶解或被水冲掉,不能发挥药效,加上池水消

    白暨豚气管和肺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No full text
    白鱀豚的肺分左右2叶,不分小叶,肺门位置高。气管分叉成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分叉点的位置较高,情形与拉河豚相近。3条主支气管进入肺以后便成为肺内支气管树的主干,其分支的分布区可暗示假定肺叶的存在(共5叶,左2右3)。从气管起一直到呼吸性支气管都存在软骨组织。气管的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主支气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又变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少。细支气管以下逐步改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腺体存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

    白暨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

    No full text
    为了了解长江中白鱀豚的分布状况及种群数量,从1978年至1983年1月止,先后9次在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南通)的干流进行了白鱀豚的生态考察,并到汉江和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查访有无白鱀豚活动的情况,依据考察所得资料,对长江白鱀豚群体的数量作了初步剖析。 通过考察,到1983年初为止,中游最上是在湖北枝城,约距长江口1,613公里的江段和下游最下是江苏太仓浏河口距长江口24公里的江段都有白鱀豚的活动。白鱀豚种群约156头,20个群体,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17个江段里,在安庆一黑砂洲南水道约170公里及嘉鱼—

    白鱀豚的生殖和生殖系统

    No full text
    <正> 有关淡水豚类生殖方面的研究,18世纪末已有学者对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及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开展了工作,但真正深入研究的还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如Harrison、Brownell和Boice等综述了前人的早期工作,详细研究了这三类豚的生殖和生殖器官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对白鱀豚生殖的研究,

    白暨豚上呼吸道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No full text
    白鱀豚上呼吸道具有前庭囊、鼻额囊及前颌囊三对气囊,没有副囊和连接囊。三对囊均右大于左,其中又以前庭囊最为显著。喉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组成,从喉腔壁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有室皱襞(假声带)的存在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