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羊水过少胎盘血管铸型特点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Get PDF
    目的分析羊水过少胎盘血管铸型特点,探讨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管铸型技术,铸型30例正常胎盘和35例羊水过少胎盘血管系统,总结两组的特点及妊娠结局。结果与正常妊娠胎盘比较,羊水过少组的胎盘静脉容量和动脉系统容量均较少(P<0.01),各级胎盘静脉、动脉血管内直径均较小(P<0.05);剖宫产率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均较高(P<0.05),新生儿Apgar评分较低(P<0.05)。结论羊水过少的胎盘血管容量及内径减小,影响妊娠结局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No full text
    将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升降这两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整合在一个过程中,解释变化机制的理论,有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还有若干理论性假说。这些假说又常常与一些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命题联系在一起,扩充为解释人地关系的假说。综述了解释农地利用变化的四大假说(包括基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土地面积持续扩张假说、博斯鲁普的需求诱发型集约化假说、吉尔茨的集约度弹性假说、土地利用粗放化假说)和农地利用环境效应的三大命题(包括农地面积扩张造成土地退化、优质土地的集约化间接促使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改善、农地利用粗放化和弃耕促使环境和生态恢复),以及围绕这些假说和命题的争论和实证研究,旨在为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构建、模型模拟及愿景设计提供学术依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15B02)资

    对加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学术问题的认识

    No full text
    自1980年代中期起,中国就进入了城镇化加速中期阶段。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大量减少;种植业土地集约度出现拐点。影响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城镇化进程、农业劳动力的变化、政府生态保护的政策。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土地政策存在&quot;三元悖论&quot;,即在满足粮食安全、城镇化发展、生态保护三者的土地需求之间,存在冲突。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属于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属于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之间的矛盾;而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是经济与生态效益间的矛盾。统筹和协调土地利用冲突,关键是把握土地的合理需求、集约用地的规律以及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因此应加强下列三个方面的学术研究: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究;②土地利用的合理需求分析;③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评估。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批准号:2006BAB15B02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No full text
    将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升降这两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整合在一个过程中,解释变化机制的理论,有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还有若干理论性假说。这些假说又常常与一些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命题联系在一起,扩充为解释人地关系的假说。综述了解释农地利用变化的四大假说(包括基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土地面积持续扩张假说、博斯鲁普的需求诱发型集约化假说、吉尔茨的集约度弹性假说、土地利用粗放化假说)和农地利用环境效应的三大命题(包括农地面积扩张造成土地退化、优质土地的集约化间接促使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改善、农地利用粗放化和弃耕促使环境和生态恢复),以及围绕这些假说和命题的争论和实证研究,旨在为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构建、模型模拟及愿景设计提供学术依据

    近45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

    No full text
    近45 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1~1990、1991~2000、2001~2005、1981~200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1.32、0.67、1.46、1.09×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95.1%,98.9%,60.7%和83.2%;受降水变化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0.07、0.01、0.95、0.22×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4.9%,1.1%,39.3%和16.8%。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远大于降水因素

    A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land-use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upper Gongyi River Catchment,Guangdong, China

    No full text
    published_or_final_versionGeography and GeologyDoctoralDoctor of Philosoph

    北方生态脆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英文)

    No full text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资料,在农户和地块两个微观尺度上分析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家庭户主年龄、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经营的耕地总面积、地块破碎化程度及耕地综合利用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1)户主年龄较大、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较小的农户,耕地利用的劳动投入一般高于其他农户,而资本投入较低。年轻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耕地利用的资本投入较大;(2)农户经营的地块越破碎,劳动投入越高,而资本投入越低;(3)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上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同时劳动力的机械替代、规模化经营及资本集约度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潜力。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20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No full text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世纪前70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世纪后30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属于IGBP和IHDP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LCS)的理论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的研究框架:运用GIS技术,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耕地面积变化数据,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外相关研究,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模拟,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mdash;&mdash;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102000,40635029)

    1980~2002年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时序特征

    No full text
    该文依托1980~2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资料,以农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农作物为例,对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的时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的集约度与总播种面积均有不断提高与扩大的总体趋势,但在扩大过程中却有三次显著下降变化,在集约度下降时期(1984~1986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缩小,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开始显著增加;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农地利用过程中成本要求与土地要素纯收益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在时间响应上,由于农户要经过一个&ldquo;观望-权衡-行动&rdquo;的响应过程,从而往往滞后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0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ABA008);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0528002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