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五株纤毛虫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No full text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尝试对四种五株纤毛虫(褶累枝虫(Epistylis plicatilis)、绿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us)、嗜热四膜虫BF1株(Tetrahymena thermophilaBF1)和嗜热四膜虫BF5株(T.ther-mophilaBF5))进行遗传关系研究。用13个ISSR引物对五株纤毛虫进行扩增,六个ISSR引物获得多态片段。根据Nei 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了五株纤毛虫的遗传关系树状图。UPGMA,NJ

    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

    No full text
    以18S-ITS1为分子标记,对我国8省市自治区的19个螅状独缩虫种群的研究表明:在34,46,241,305和322等5个位点上碱基的变化情况将它们沿珠江和长江分水岭分为南北两大种群。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时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珠江和长江分水岭的形成导致了螅状独缩虫的隔离分化;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对螅状独缩虫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用三种分子标记研究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No full text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树。在比较和分析RAPD、ITS1和SSrRNA基因序列在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以SSrRNA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表明 :①缘毛亚纲是单系的 ,作为寡膜纲中一个亚纲的分类地位是合理

    6种累枝虫(Epistylis)rRNA基因18S-ITS1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No full text
    建立了由采自自然界中的样品、不经实验室培养而直接用于大核DNA提取和PCR反应的原位(in situ)方法;在此基础上,测定并比较了6种累枝虫(Epistylis wenrichi,E.urceolata,E.chrysemydis,E.plicatilis,E.hentscheli,E.galea)的18S-ITS1序列,结果显示:E.wenrichi,E.urceolata,E.chrysemydis,E.plicatilis和E.hentscheli间18S和ITS1区序列的碱基相似性很高,而它们

    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

    No full text
    以18S—ITSl为分子标记,对我国8省市自治区的19个螅状独缩虫种群的研究表明:在34,46,24l,305和322等5个位点上碱基的变化情况将它们沿珠江和长江分水岭分为南北两大种群。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时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珠江和长江分水岭的形成导致了螅状独缩虫的隔离分化;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对螅状独缩虫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6种累枝虫(Epistylis)rRNA基因18S—ITS1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No full text
    建立了由采自由然界中的样品,不经实验室培养而直接和于大核DNA提取和PCR反应的原位(in situ)方法,在此基础上,测定并比较了6种累枝虫(Epistylis wenrichi,E.urceolata,E.chrysemydis,E.plicatilis,E.hentscheli,E.galea)的18S-ITS1序列,结果显示:E.wnrichi,E.urceolata,E.chrysemydis,E.plicatilis和E.hentscheli间18S和ITS1区序列的碱基相似性很高,而它们与E.galea间碱基变异位点在18S区和ITS1区均高达33个以上,遗传变异度分别大于15%和23%,以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us)为外类群,利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了它们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指出:E.galea和其他5种累枝虫分属为两个类群,与其他5种累枝虫相比。E.galea可能较早从祖先种中分化出来;相比其他特征,大核和口围区可能与累枝虫进化的关系更为密切。是重要的系统发育特征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