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西藏高原低大气压下冬小麦表观光合量子产额及其对温度和胞间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No full text
    西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且日较差变幅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显著的影响.单叶表观光合量子产额(αA)是反映植物光能利用和光合物质生产效率的基本参数,准确确定西藏高原的αA在研究高原C3植物光合作用和全球变化建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拔3688m,大气压为654×102Pa的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利用Li-Cor6400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旗叶在不同温度和胞间CO2浓度下的光响应曲线.利用0~15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下与净光合速率的初始斜率为αA指标,分析了高原稀薄大气环境下C3作物冬小麦的αA随叶温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在30℃下,西藏高原冬小麦旗叶αA为0.0476±0.0038,与低海拔地区C3植物相比相差不大.αA主要受到温度和[CO2]/[O2]分压比的综合影响,以往测得αA可能由于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误差而低估了西藏高原真实值.αA随温度升高呈线性降低,温度每升高1℃,αA降低0.0007,随温度降低的梯度与低海拔地区相似.αA受到[O2]的显著影响,在一定[O2]下,随胞间CO2浓度增加而升高,呈双曲线关系.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原αA对CO2升高反应更敏感

    西藏地区不同年代春青稞品种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No full text
    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首先计算了西藏地区不同年代13个参试春青稞品种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参试品种与理想品种的等权与加权关联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小穗数>株高>穗粒数>穗长>生育期>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退化小穗数。参试品种与理想品种的等权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90(12)-4>94(08)-1>藏青148>藏青690>藏青85>喜玛雅19>白青稞>QB-1>品比15>98042>藏青3179>山南60天>97139,加权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94(08国家自然科学项目(30600085);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O6S60020SD);中国科学院农发办项目(KSCXZ-YW-N-44

    散射辐射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

    No full text
    2003~2006年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对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这些数据,根据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对晴朗指数(k)和土壤温度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与散射辐射之间的关系。依据地面接受的散射辐射量把天气划分为云隙天、晴天和多云天。结果表明,散射辐射不能提高西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水平。该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控制,碳排放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控制;且NEE随k的变化趋势受散射辐射的影响较小,生态系统碳收支更多地受太阳辐射对土壤强烈加温的影响。三种散射辐射天气条件下,NEE随k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增加后减小;NEE达最大值时的土壤温度皆为15℃左右,k值皆为0.7~0.8

    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冬小麦施氮效应灰色关联度评价

    No full text
    为了给西藏高原地区冬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冬小麦八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以及施氮水平与理想施氮量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冬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穗数>穗粒数>小穗数>株高>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退化小穗数。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施氮水平分布范围大致在150~225 kg.hm-2;培育大穗品种、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单穗穗粒数与小穗数则应成为冬小麦生产的主攻目标

    拉萨河谷地区粮食作物施氮效应灰色关联度评价

    No full text
    为了给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粮食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春青稞和冬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以及施氮水平与理想施氮量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春青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株高>穗粒数>穗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则为穗数>穗粒数>小穗数>株高>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退化小穗数。西藏高原地区春青稞与冬小麦的最佳施氮水平分布范围一致,都应控制在150~225kg/国家自然科学项目(30600085);中国科学院农发办项目(KSCXZ-YW-N-44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及其碳平衡

    No full text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太阳辐射强,气候寒冷,其主体部分为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对高海拔地区的土壤CO_2排放的研究非常少,尤其对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的CO_2排放研究更不多见.本试验采用静态箱式法,通过对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西藏:班戈县,90.01°E,31.23°N,海拔4800m)土壤CO_2排放的2周年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的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CO_2排放最高点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00左右,最低点出现在当地时间的凌晨5︰00左右,在夏季这种特征尤其明显;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增强,冬季明显减弱;根据计算,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年日平均值和年总量分别为21.39mgCO_2·m?2·h?1和187.46gCO_2·m?2·a?1,结合高寒草地净生产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碳汇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表观量子产额和表观最大光合速率的确定

    No full text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面积约1.2×106km2,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当雄县即是典型分布区之一.以2003年生长季在当雄草原站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量(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关系,及其表观量子产额(α)和表观最大光合速率(Pmax)在生长季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白天的NEE与PAR之间符合很好的直角双曲线关系;α随生长季依次为草盛期>草盛初期>种子成熟期>枯黄期,最大为0.0244μmolCO2·μmol?1PAR,最小仅0.0098μmolCO2·μmol?1PAR;Pmax在草盛初期、草盛期、种子成熟期变化不大,平均0.433mgCO2·m?2·s?1(9.829μmolCO2·m?2·s?1),在枯黄期仅0.35mgCO2·m?2·s?1(7.945μmolCO2·m?2·s?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α值与世界上其他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明显偏小

    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No full text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状况的观测,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于当地时间的13:00~14:00和凌晨5:00~6:00左右,但在越冬期土壤CO2排放已很微弱,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可达到40g·m-2·d-1左右;收割后,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土壤CO2排放一般为20g·m-2·d-1以下;至越冬期,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8040800

    Effects of ultrasonic wave on the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No full text
    设计了一个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和处理时间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 ,研究了超声波对湛江等鞭金藻的生物学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 ,超声频率对湛江等鞭金藻的生物学效应显著 ,而超声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提高湛江等鞭金藻生长速率常数 ,最佳超声条件为 2 0kHz ,6W ,1 0s 3次 ;对于提高其脂肪酸不饱和度和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 ,最佳超声条件为 2 0kHz,4~ 6W ,30s.在最佳超声条件下 ,湛江等鞭金藻生长速率常数最高可达 0 6 30d ,是对照组的 2 0 2倍 ,其脂肪酸不饱和度最高可达 79 6 % ,比对照组提高 7 8% ,其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A three factors and four levels orthogonal experiment, including ultrasonic frequency, power and treatment duration, is conducted to study biological effect of ultrasonic treatment on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ultrasonic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 biological effect,and ultrasonic power and treatment duration have less influence on this alga. The optimum ultrasonic conditions are 20 kHz,6 W,10 s (triplicate) for increasing the constant of growth rate of this alga, and 20 kHz,4~6 W,30 s for increasing its unsaturation degree of total fatty acids( TFA ) and the percentages of major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maximum constant of growth rate of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can be 0 630 d which is 2 02 times of that of the controls. The maximum unsaturation degree can be 79 6%which was 7 8%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The percentages of major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FA can increase more or less under the optimum ultrasonic condition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870 5 6 5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