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Attentional Capture by Pain

    No full text
    疼痛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是机体处于危险的原型预警信号,表示机体己经或即将发生组织损伤。疼痛的预警意义使其会自动捕获注意,干扰当前认知活动。大量研究显示,个体对疼痛具有注意偏向,疼痛相关信息能够改变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使其他信息分配到较少的注意资源。但是,当前关于疼痛和注意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的空间维度,缺乏时间维度的系统探讨:首先,疼痛刺激对注意的捕获是否会导致后续的认知活动受损(我们称之为疼痛的&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目前缺少系统的实证研究;其次,疼痛的&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的时间动态、影响因素、神经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己有研究基础上,本论文提出,由于疼痛刺激会捕获过多注意资源,导致分配到后续认知活动的资源减少,进而导致疼痛刺激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认知活动表现受损,其受损的程度受到刺激属性和认知活动的特性影响。 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四个研究。研究一是综述性元分析,首先确定疼痛对注意不同成分的即时干扰效应。将己有的探究疼痛对注意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取,进行元分析,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元分析发现,疼痛刺激对指向注意和持续注意有干扰效应,对执行注意没有影响。确定了疼痛对注意不同成分即时干扰效应的选择性。研究二创新性地设置疼痛刺激与注意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 (ISI),观察不同组别被试在不同ISI条件下的注意表现,分别探究热痛对注意不同成分(实验一,指向注意;实验二,执行注意)的&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采用3(被试组别:疼痛组,非痛组,控制组)X 4 ( ISI: 0 ms, 250 ms, 750 ms, 1500 ms的混合设计,发现热痛对指向注意的后续干扰持续至少1500 ms,对执行注意没有影响。实验三、四采用电刺激重复实验一、二,以探究疼痛刺激类型对&ldquo;后续干扰&rdquo;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刺激对指向注意的后续干扰持续约1250 ms,对执行注意没有影响。研究二证明疼痛刺激存在&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具体持续时间受后续任务类型及疼痛类型影响。研究三采用疼痛相关信息探究&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是否受到与疼痛相关/无关调节。实验五、六分别采用词汇判断和结构判断任务,采用3(被试组别:疼痛组,非痛组,控制组)X3(词汇类型:疼痛词,消极词,积极词)X 3 CISI: 0 ms, 250 ms, 1250 ms)的混合设计,探究疼痛对后续的疼痛相关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后续任务是否与疼痛相关并不影响其&ldquo;后续效应&rdquo;。研究四采用脑电技术探究疼痛影响注意时间维度分配的神经机制,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发现疼痛呈现后的50-125 ms对注意资源的分配有显著影响,这与疼痛刺激诱发的脑电成分的感知觉成分的时间窗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疼痛的感知觉维度的凸显性改变了注意资源的时间维度上的分配。 总之,本论文从行为学和脑电方面验证了疼痛刺激的&ldquo;后续干扰效应&rdquo;及其时间动态、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这些研究为我们对疼痛与注意的相互关系提供动态研究的新视角。</p

    汉语复合词词类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双音节偏正式复合名词加工的回归分析

    No full text
    &nbsp; 词类的识别和加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正字法、语义和语法因素对复合名词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名词家族比1、名词家族比2和习得年龄对词类识别有显著影响。目标词的名词家族比1、2越高、习得的时间越早,做出正确判断所需的时间越短。名词家族比1、2是主要与语素有关的变量,习得年龄是与复合词有关的变量,复合词的词类识别是语素变量与整词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混合表征模型。同时,这三个预测变量的作用不同,名词家族比1、2的预测能力强于习得年龄,说明在加工过程中,语素变量的作用大于整词变量;同时,名词家族比1的预测能力强于名词家族比2,体现出复合词加工中的成分位置效商。</p

    The influence of body ownership illusion on pain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s

    No full text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该过程可能涉及&ldquo;身体网络&rdquo;与&ldquo;疼痛网络&rdquo;间的连接,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