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research outputs found

    纪念《历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

    Get PDF
    今年是《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许多作者、读者用题词、贺信、笔谈、论文等多种方式向本刊表示祝贺之意。对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本刊决定,第一、二期为纪念创刊40周年专辑。本期发表一组笔谈及12篇学术论文,第二期为学术论文,其他栏目暂停。题词、贺信等,将另行出版。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的编辑方针,执行“百家争鸣”政策,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依靠作者、读者、编者的通力合作,办好刊物,为推动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Get PDF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用于热核研究的载钆液体闪烁体制备和性能测量及4π中子探测器效率计算

    No full text
    热核研究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课题。在实验方面,大体积液体闪烁探测器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用它可以研究热核的形成,衰变以及反应机制。为了于将来建造这样的探测器,我们试制了一大批载钆液闪样品,并从中选取了光输出较大的两种。实验表明,与其他液闪比较它们具有很高的光透射率和物理、化学稳定性,能量分辨率约为21%。我们还测量了闪烁液的一些光学性质,诸如衰减长度,衰减时间,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大体积液体闪烁体对中子的探测效率,比较子多种形体、载钆量、载钆方式的影响。使用25601的闪烁液,对40 Mev/u Ar+Au反应中蒸发中子的探测效率可望达到78%左右。可以说,建造液闪中子球是切实可行

    Beam Transfer Lines of the Cooling Storage Ring

    No full text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了冷却储存环(HIRFL-CSR)正在兴建当中,本文对其中的束流输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光学设计及束流动力学研究。低能束运线传输来自分离扇回旋加速器的束流并匹配注入CSR主环。高能束运线连接着主环和实验环,它的中间一段是放射性次级束流线,设计最大磁刚度为10.64Tm。经过细致的三阶像差校正后,次级束流线的实际动量分辨本领为1200。在研究过程中,用李代数方法证明了一般的四极磁铁在孔径增加时三阶像差反而减小。高能束线有两个分支,分别给物理实验提供高品质的初级束和中高能放射性次级束。另外还设计了一条特殊的束运线,它是基于圆形束方法和能动扫描方案的旋转机架,用重离子(3 < Z < 10)治疗人体深部的肿瘤,并对各种机架的结构进行了比较。最后,讨论了磁铁的误差影响,并简要介绍了束流线的诊断系统

    轴对称磁场的束流光学及其在ECR离子源中的应用(英文)

    No full text
    带电粒子在轴对称磁场中一边沿着对称轴向前运动,一边绕对称轴旋转。所以横向运动可以分解为两部分:聚焦运动和子午面的旋转。因此,4维横向传输矩阵可以表示为聚焦矩阵和旋转矩阵的乘积。用旋转矩阵和聚焦矩阵重新推导了总的传输矩阵。然后给出了相应的相椭圆系数矩阵来进一步估算从ECR离子源引出束流的发射度.详细地讨论了束流分布函数的二次矩

    中能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的真空窗

    No full text
    为了辐照生物活细胞,束流须经由真空隔离窗引入大气环境中.在真空隔离窗的设计中,对结构、材料种类及其厚度的选择既要尽可能地减小束斑展宽,又要兼顾安全性.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结构、不同材料的真空窗进行受力分析,模拟真空窗的形变和等效应力,运用强度理论考察候选真空窗的安全性;并运用SRIM程序模拟离子的小角散射、横向射程,计算入射离子的能量、真空窗材料及其厚度、空气层对束斑展宽的影响;最后提出真空窗适宜的结构、材料及厚度范围

    治癌离子同步加速器的物理设计(英文)

    No full text
    根据国际放射疗法的现状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的肿瘤放射疗法,研究设计了1台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超周期组成的治癌专用离子同步加速器,包括LATTICE、多圈注入系统、RF加速及三阶共振慢引出系统.该加速器可以把质子加速到250MeV及碳离子加速到400MeV/u

    Design of the IMP microbeam irradiation system for 100 MeV/u heavy ions

    No full text
    Abstract A state-of-the-art high energy heavy ion microbeam irradi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t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is microbeam system operates in both full current intensity mode and single ion mode. It delivers a predefined number of ions to preselected targets for research in biology and material scienc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microbeam system is high energy and vertical irradiation. A quadrupole focusing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a series of slits, has been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 symmetrically achromatic system leads the beam downwards and serves simultaneously as an energy analyzer. A high gradient quadrupole triplet finally focuses a C6+ ion beam to 1 µm in the vacuum chamber within the energy range from 10 MeV/u to 100 MeV/u. In this paper, the IMP microbeam system is described in detail.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on beam optics of this microbeam system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associated aberrations.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IMP microbeam system and the other existing systems to further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microbeam. Then the optimized initial beam parameters are given for high resolution and high hitting efficiency. At last, the experiment platform is briefly introduced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