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教職課程受講生の教職観の形成と変容(2) : 新卒教員の語りに着目して <共同研究の部>
本報告は中国四国教育学会第70回大会口頭発表(2018年11月17日 A-9「教師教育I」部会)にて発表した成果及び中国四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CD-ROM版)』に掲載された成果を一部含んでいる
Electrochemical Gating Single-Molecule Circuits with Parallel Paths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电化学门控已成为一种可行且高效调节单分子电导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具有两个平行苯环的单分子电路中电子传输可以通过电化学门控控制。首先,我们利用STM-BJ技术以金为电极构筑了具有两条平行路径的单分子结。与单条路径的单分子结相比,两条路径的分子结由于具有增强性量子干涉效应,具有2.82倍的电导值。进一步地,我们利用电化学门控对具有两个平行苯环的单分结的电导进行调控,获得了333%·V-1调节比。结合DFT计算,发现在E=EF附近的V形透射系数谱图导致了实验观测的电导门控行为。本研究揭示了具有平行路径的单分子电路的电化学门控行为,并为设计高性能分子器件的分子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讯作者:周小顺E-mail:[email protected]:Xiao-ShunZhouE-mail:[email protected].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42.上海大学物理系,上海 2004441.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Advanced Catalysis Materials,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2. Department of Phys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
[[alternative]]Ruin space narrative : spatio-temporal perception of J. L. Borges' fictions
碩士[[abstract]]本論文探討的兩大主題,一是阿根廷小說家波赫士小說中的虛構敘述,二是真實存在的廢墟。波赫士的小說中奇詭與玄奧的敘述手法,反映出世界的混沌和文學的非現實感,其作品充斥著大量的隱喻、象征,夢、鏡子、迷宮……,參照了建築的時間與空間性。在作者精心的語言編織下,散發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而廢墟,作為一處傅柯理論中的「異質空間」,雖然實實在在地存在於世界的某個角落,擁有著某個真實的處境,卻似乎一直遠離現實的世界,默默地存在於人類意識的邊緣。這樣一處烏有之地,同樣存在著時間與空間上的獨特性。
本論文的目的,即在於透過分析文學與建築,小說家與建築師技藝的共通性,量測彼此跨越各自界限的可能性。廢墟不再是一處無用的閒置之所,而是在整個時間維度上具有實存價值的異質空間。
因此,論文的設計操作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小說—空間」,以波赫士小說為對象,一方面透過解讀其4篇有關廢墟與時空敘述的小說,呈現其有關世界虛無性的獨特視角;另一方面透過空間敘事的嘗試,將4個文本以空間的形式逐一再現。
第二個階段的設計操作為「空間——小說——空間」,以1987~1992年間處於特殊處境下的九龍城寨為對象,一方面分析作為異質空間的廢墟的物理性、異質性及其功能;另一方面以設計敘述的方式,透過腳本、路徑和場景,以超現實的風格,將濃縮於城寨中的實存經驗作為主題一一呈現。[[abstract]]What the two them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one is about the fabled narratives in the fictions by Argentina fictionist Jorge Luis Borges, the other one is about the real existing ruins. His fantastic and abstruse ways of narrative, reflect the chaos of the world and the sense of unreality in literature. And his works are full of metaphor, symbolizing, dreamlands, mirrors, mazes, etc, referr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spatio-temporal perception. With the author’s meticulous fabrication, they distribute an air of mystery. Ruins, as the “Heterotopia” mentioned by Michel Foucault, although exist actually somewhere in the world with some real conditions, nevertheless seemingly always stay far away from the real world, being on the margin of human’s consciousness stilly. These places of nowhere, also have the properties of spatio-temporal uniqueness.
This thesis aim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monnes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fictionists and architects, to measure the possibilities of transcending the disciplinary limits of each other. So ruins are no more unused spaces with uselessness, but heterotopias with the existential importance along the whole time span.
Therefor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Fiction - Space”, taking Borges’ works as the discussion objects. On one hand, through interpreting four of his fictions referring to ruins and spatio-temporal narratives, unveil his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word’s nihi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attempts of spatial narratives, represent these four texts in the form of spaces.
The second phase is “Space – Fiction - Space”, taking Kowloon Walled City in Hong Kong existing during the year of 1987~1992 as the discussion object. On one hand, analyzing the ruins’ physical and heterogeneous properties, and its functions a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use design narratives with the script, paths and scenes, to reveal the experiences being compressed within Kowloon Walled City in a way of surrealism.[[tableofcontents]]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內容 1
1.1.1 波赫士小說中的時、空性 1
1.1.2 以文學重建廢墟 3
1.2 研究動機 6
1.2.1 人文精神 6
1.2.2 文學與建築 8
1.2.3 建築師的訓練 9
1.2.4 小說家與建築師 11
1.3 研究方法 13
1.3.1 空間與夢的編織 13
1.3.2 敘事學的借鑒 14
1.4 研究流程 15
第二章 實作的啟發 16
2.1 導覽 16
2.2 太平洋的風藝術工作坊 17
2.2.1 背景 17
2.2.2 操作 18
2.3 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第二波,雙蛇重生 19
2.3.1 背景 19
2.3.2 操作 20
2.4 竹圍工作室土基舍改造 21
2.4.1 背景 21
2.4.2 操作 22
第三章 空間敘事 25
3.1 導覽 25
3.2 敘述 26
3.2.1 視角 26
3.2.2 敘述者 27
3.2.3 敘事時間 28
3.3 故事 29
3.3.1 情節的構成 29
3.3.2 情節的組織原則 30
3.4 閱讀 31
3.4.1 陌生化/易讀性 31
3.4.2 能指/所指 32
第四章 解讀波赫士作品 33
4.1 導覽 33
4.2 真實的波赫士 35
4.3 「廢墟」意象 36
4.3.1 《環形廢墟》 36
4.3.2 《永生》 38
4.3.3 《長城和書》 46
4.4 「時間」、「空間」意象 52
4.4.1 《小徑分叉的花園》 52
4.4.2 《巴別塔圖書館》 61
4.4.3 《博聞強記的富內斯》 62
4.5 小結 68
第五章 作為異質空間的廢墟 69
5.1 導覽 69
5.2 廢墟的物理性 71
5.2.1 進入方式 71
5.2.2 空間碎化 72
5.2.3 自然侵入 73
5.2.4 體驗方式的改變 74
5.2.5 行為方式的改變 76
5.3 廢墟的異質性 78
5.3.1 物質性/敘事性 78
5.3.2 開放性/封閉性 79
5.3.3 失能性/包容性 80
5.3.4 永恆性/暫時性 81
5.4 廢墟的功能 83
5.4.1 作為時間的容器 83
5.4.2 作為現實世界的參照 84
第六章 廢墟腳本——以九龍城寨為例 85
6.1 導覽 85
6.2 黑暗之城 87
6.3 腳本 89
6.4 場景 91
6.4.1 巷弄 91
6.4.2 街喉 93
6.4.3 衙門 95
6.4.4 家門 97
6.4.5 天台 100
6.5 小結 103
第七章 結論 104
7.1 波赫士遇見廢墟 104
7.1.1 波赫士與廢墟 104
7.1.2 空間敘事的可能性 105
7.1.3 廢墟的天然敘事性 106
7.2 文學策動建築 107
7.2.1 偶然的波赫士 107
7.2.2 必然的文學 108
參考文獻 109
附錄——波赫士生平 110
一、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巴勒莫(1899-1914) 110
二、遊學歐洲(1914-1921) 111
三、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先鋒派與文學友誼(1920年代) 112
四、危機和意外事故(1930年代) 114
五、戰爭,庇隆主義和寫作(1940年代) 116
六、從失明到日內瓦(1955-1986) 117
圖目錄
【圖1 - 1】廢墟屬性坐標 4
【圖1 - 2】研究流程 15
【圖2 - 1】「太平洋的風」海報 17
【圖2 - 2】奧爾世界宮 17
【圖2 - 3】「太平洋的風」施做現場 18
【圖2 - 4】修剪、綁束 18
【圖2 - 5】雙蛇重生 19
【圖2 - 6】自然素材 20
【圖2 - 7】編織 20
【圖2 - 8】竹圍工作室 21
【圖2 - 9】土基舍 21
【圖2 - 10】捷運淡水線 22
【圖2 - 11】時空的編織 22
【圖2 - 12】課桌椅與書架 23
【圖2 - 13】枕木 24
【圖3 - 1】章節導覽一 25
【圖4 - 1】章節導覽二 33
【圖4 - 2】「Z形套匣」單元組合圖 40
【圖4 - 3】「Z形套匣」等角透視圖 40
【圖4 - 4】「Z形套匣」頂視圖 41
【圖4 - 5】「Z形套匣」路徑圖一 41
【圖4 - 6】「Z形套匣」路徑圖二 42
【圖4 - 7】「Z形套匣」路徑圖三 42
【圖4 - 8】「Z形套匣」路徑圖四 43
【圖4 - 9】「Z形套匣」路徑圖五 43
【圖4 - 10】「Z形套匣」路徑圖六 44
【圖4 - 11】「Z形套匣」延伸圖 45
【圖4 - 12】「出口入口」頂視圖 47
【圖4 - 13】「出口入口」模型照片一 48
【圖4 - 14】「出口入口」模型照片二 48
【圖4 - 15】「出口入口」路徑圖一 49
【圖4 - 16】「出口入口」路徑圖二 49
【圖4 - 17】「出口入口」路徑圖三 50
【圖4 - 18】「出口入口」路徑圖四 50
【圖4 - 19】「出口入口」延伸圖 51
【圖4 - 20】「空間的歧義」概念圖 54
【圖4 - 21】「空間的歧義」透視圖一 55
【圖4 - 22】「空間的歧義」透視圖二 55
【圖4 - 23】「空間的歧義」透視圖三 55
【圖4 - 24】「空間的歧義」模型照片一 56
【圖4 - 25】「空間的歧義」模型照片二 56
【圖4 - 26】「空間的歧義」模型照片三 57
【圖4 - 27】「空間的歧義」等角透視圖 58
【圖4 - 28】「空間的歧義」拆解圖 58
【圖4 - 29】「空間的歧義」立面圖 58
【圖4 - 30】「空間的歧義」路徑圖一 59
【圖4 - 31】「空間的歧義」路徑圖二 59
【圖4 - 32】「空間的歧義」延伸圖 60
【圖4 - 33】「記憶的九種表情」透視圖 63
【圖4 - 34】「記憶的九種表情」模型照片一 64
【圖4 - 35】「記憶的九種表情」模型照片二 64
【圖4 - 36】放大、片段、顛倒 65
【圖4 - 37】聯想、錯置、模糊 65
【圖4 - 38】遺忘、記憶增強、似曾相識 66
【圖4 - 39】「記憶的九種表情」模型照片三 66
【圖4 - 40】「記憶的九種表情」模型照片四 67
【圖4 - 41】「記憶的九種表情」模型照片五 67
【圖5 - 1】章節導覽三 69
【圖6 - 1】章節導覽四 85
【圖6 - 2】「巷弄」真實照片 91
【圖6 - 3】「巷弄」設計敘述一 91
【圖6 - 4】「巷弄」設計敘述二 92
【圖6 - 5】「巷弄」設計敘述三 92
【圖6 - 6】「巷弄」設計敘述四 92
【圖6 - 7】「街喉」真實照片 93
【圖6 - 8】「街喉」設計敘述一 93
【圖6 - 9】「街喉」設計敘述二 94
【圖6 - 10】「街喉」設計敘述三 94
【圖6 - 11】「街喉」設計敘述四 94
【圖6 - 12】「衙門」真實照片 95
【圖6 - 13】「衙門」設計敘述一 96
【圖6 - 14】「衙門」設計敘述二 96
【圖6 - 15】「衙門」設計敘述三 96
【圖6 - 16】「家門」真實照片 97
【圖6 - 17】「家門」設計敘述一 98
【圖6 - 18】「家門」設計敘述二 98
【圖6 - 19】「家門」設計敘述三 98
【圖6 - 20】「家門」設計敘述四 99
【圖6 - 21】「家門」設計敘述五 99
【圖6 - 22】「天台」真實照片 100
【圖6 - 23】「天台」設計敘述一 101
【圖6 - 24】「天台」設計敘述二 101
【圖6 - 25】「天台」設計敘述三 101
【圖6 - 26】「天台」設計敘述四 102[[note]]學號: 603360446, 學年度: 10
供热回水温度对跨临界CO2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环境温度和热用户实际用热情况会影响供热回水温度,进而显著影响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的性能。针对这一变工况问题,建立了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理论分析模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常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和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在不同供热回水温度下供热温度和制热性能系数COPh等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两种跨临界CO2热泵系统,随着供热回水温度的升高,系统供热温度在某一特定温度范围内(压缩机排气压力为8 MPa时供热回水温度约为20℃)迅速跃升,而后保持不变(常规热泵系统)或持续升高(带回热器热泵系统);系统COPh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在较低的压缩机排气压力下,COPh降幅较大;在常规热泵系统中,最大供热回水温度随压缩机排气压力的升高呈线性上升;与常规热泵系统相比,带回热器的热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供热回水温度和COPh,压缩机排气压力越低,提升幅度越明显,在所考察的工况中,COPh提升幅度最大可达97.3%;带回热器热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供热回水温度下蒸发器侧无蒸发现象的发生,更适应高温工况
新型高枝水果采摘器
为了降低水果采摘的技术难度与成本,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振动频率控制的高枝水果采摘机械装置。在该装置的机构学分析和理论计算基础上,确定了以锥齿轮和曲柄滑块机构为主的传动设计方案,通过将直流电机输出转矩转化为树枝的往复振荡来实现水果采摘。利用线性弹簧模拟树枝振荡过程,设计创建了基于刚柔耦合形态的等效力学模型;并通过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验证了样机结构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现场采摘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水果采摘效能。为水果采摘机械的创新设计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一种用于足底按摩的可拉伸微电流袜子
本实用新型涉及袜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足底按摩的可拉伸微电流袜子,包括袜子本体上设有的微电流电极、连接部分和供电模块;连接部分包括连接电路、导通电路和磁吸式连接纽扣。供电模块为调节微电流的大小微电流控制器。磁吸式连接纽扣包括相邻设置的两个接口,一接口通过人字形设计的连接电路连接至微电流电极的正极上,二接口连接至负极上。微电流电极和连接、导通电路采用不锈钢导电纱制成。与现有的按摩袜子相比,本产品使用不锈钢导电纱有机导电纤维材料,穿戴人体后舒适感更强,且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连接电路的特殊结构,弥补了使用有机导电材料带来的电阻增大的不足,也使微电流电极向足底各个穴位提供的微电流分布更加均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