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esearch outputs found

    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对沟谷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空间 分布的影响

    No full text
    土壤水分和温度作为反映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 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降雨量梯度沟谷地土壤水分和温度0~500cm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 模式间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1),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草地沟>灌木沟>乔木沟,土 壤温度表现为乔木沟>草本沟>灌木沟;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对植物群落土壤的水分和温 度产生分异影响。不同降雨梯度地区间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 <0.01),土壤水分含量与降 雨量呈正相关,土壤水量表现为西河口> 沿河湾> 镰刀湾;土壤温度表现为镰刀湾>西河口>沿河湾;这表明 降雨量差异可以对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沟谷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区 降雨条件和植被类型的配置,这将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p

    城市绿地降温功能研究进展

    No full text
    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全球变暖日益明显,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城市不透水面增加,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及空气温度上升,对人类生活及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温及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降温功能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试验观察和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有必要系统总结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研究进展。该研究根据空间尺度对近10年的城市绿地降温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在物种尺度上总结了不同绿地植物的降温效应;在群落尺度上评述了不同类型植被及不同结构植被的降温功能;在景观尺度上分析了绿地降温功能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以及降温效应较好的绿地结构模式,提出未来绿地降温效应研究的重要方向,为生态型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钒渣焙烧-水热碱浸提钒

    No full text
    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钒渣焙烧与NaOH溶液水热浸出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程机理. 结果表明,焙烧温度达700℃以上可实现钒铁尖晶石的氧化分解,850℃焙烧2 h是钒渣空白焙烧的最佳条件,浸出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180℃、钒渣粒度小于74 mm、反应时间2 h、液固比5 L/g、碱浓度30%(w)、搅拌速度500 r/min. 该条件下钒浸出率达95%以上,无有害气体产生

    钒渣焙烧-水热碱浸提钒

    No full text
    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钒渣焙烧与NaOH溶液水热浸出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程机理. 结果表明,焙烧温度达700℃以上可实现钒铁尖晶石的氧化分解,850℃焙烧2 h是钒渣空白焙烧的最佳条件,浸出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180℃、钒渣粒度小于74 mm、反应时间2 h、液固比5 L/g、碱浓度30%(w)、搅拌速度500 r/min. 该条件下钒浸出率达95%以上,无有害气体产生

    黄河三角洲不同长势柽柳对土壤水盐异质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黄河三角洲土壤水盐变化剧烈,为探究当地柽柳灌丛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恢复柽柳群落生态,在黄河三角洲选定长势较差(N1)和较好(N2)的2处天然柽柳林,对比分析两处地下水状况、土壤含水率、盐分富集率及Cl~-、Na~+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N2样地地下水平均埋深和矿化度都大于N1样地;②雨季时N2样地土壤含水率高于N1样地,旱季则相反,尤以内围区(距植株水平距离0 ~ 30 cm)更明显;③两地土壤盐分皆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在雨季和旱季分布呈“盐谷”和“盐岛”特征,且N2样地的“盐谷”效应强于N1样地;④雨季时N2样地内围区Cl~-、Na~+含量整体低于外围区(距植株水平距离30 ~ 90 cm),呈“左-右”空间分异,而N1样地呈“上-下”空间分异,再次说明N2样地雨季“盐谷”效应更强。综上,柽柳形成“盐谷/岛”效应是其适应高盐环境的重要策略。因此,通过柽柳适生种植,促进柽柳冠层生长以增强“盐谷/岛”效应是确保柽柳群落恢复和稳定的有效措施

    黄河三角洲不同长势柽柳对土壤水盐异质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黄河三角洲土壤水盐变化剧烈,为探究当地柽柳灌丛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恢复柽柳群落生态,在黄河三角洲选定长势较差(N1)和较好(N2)的2处天然柽柳林,对比分析两处地下水状况、土壤含水率、盐分富集率及Cl~-、Na~+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N2样地地下水平均埋深和矿化度都大于N1样地;②雨季时N2样地土壤含水率高于N1样地,旱季则相反,尤以内围区(距植株水平距离0 ~ 30 cm)更明显;③两地土壤盐分皆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在雨季和旱季分布呈“盐谷”和“盐岛”特征,且N2样地的“盐谷”效应强于N1样地;④雨季时N2样地内围区Cl~-、Na~+含量整体低于外围区(距植株水平距离30 ~ 90 cm),呈“左-右”空间分异,而N1样地呈“上-下”空间分异,再次说明N2样地雨季“盐谷”效应更强。综上,柽柳形成“盐谷/岛”效应是其适应高盐环境的重要策略。因此,通过柽柳适生种植,促进柽柳冠层生长以增强“盐谷/岛”效应是确保柽柳群落恢复和稳定的有效措施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