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Get PDF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航天飞机成象雷达图象的研究

    No full text

    东亚土地覆盖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No full text
    对1982—1993年气候年际变化的强信号———ENSO进行了确认及再分类。以美国地质调查局EROS中心提供的AVHRR8kmNDVI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了1982—1993年每年夏季(5—9月)NDVI平均影像。在此基础上用数据断面分析法对ENSO年东亚地区土地覆盖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再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同一时间序列NDVI平均影像进行了运算,发现其第7主成分影像所反映的土地覆盖分布与数据断面分析法所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对此,进一步分析了第7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与代表ENSO变化特征的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的关系,进而,对ENSO驱动下的东亚地区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主干科学计划(CX10GE010101);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01022)共同资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No full text

    基于陆面模式和遥感技术的地表温度比较

    No full text
    基于我国中部的样带基础上,采用陆面模式(CommonLandSurfaceModelCLM)和遥感结合技术,对研究的样带区域的地表温度利用CLM模式进行模拟和利用遥感分裂窗技术进行反演;以观测地表温度为真值,分别比较模拟地表温度和反演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和误差大小,分析模拟方法和反演方法对计算地表温度的可适性和应用范围,为进行大面的地表温度计算提供选择和参考依据。通过研究发现,模式模拟地表温度同实测地表温度分布的大的格局吻合非常的好,但是因地貌类型及地表覆盖的影响,模拟地表温度对水域的模拟温度误差较大,大于3%以上,对耕地模拟误差偏小,在(-3)%以内,对裸地、草地和林地模拟温度吻合非常的好。反演地表温度同观测地表温度相差较大,分裂窗反演方法适合地表覆盖为草地和林地状态的地表温度的计算,裸露和农耕区域反演的地表温度误差特别的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202002);973项目资助(2002CB4125

    中国植被净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No full text

    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多尺度问题

    No full text
    本文在分析生态地理建模内涵的基础上 ,讨论了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尺度转换问题、跨尺度相互作用问题、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关联问题和多尺度数据处理问题。由于生态地理问题的非线性、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和随机事件 ,简单的线性尺度转换方法远不能满足生态地理建模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地理建模中的时空尺度问题 ,除需要运用微分几何学和等级理论等经典方法外 ,还需要引入格点生成法和网格计算等现代理论和技术手段

    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

    No full text
    生态过程模型已成为探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最适温度作为模型模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模型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001-2010年MODIS-NDVI、2001-2010年气象台站温度数据,以及2000年土地覆盖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将最适温度定义为适宜植物生长温度上下限之间所有月均温度的均值,并从植被类型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以期为生态过程模型的改进提供参数优化方案。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田和建设用地的最适温度,依次为22.4℃、23.4℃、14.1℃、19.5℃、20.7℃、22.6℃、15.4℃、24.8℃和25.6℃

    基于MODIS数据估算晴空陆地光合有效辐射

    No full text
    陆-气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过程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有效辐射则是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输入参数。作者以MODIS卫星数据为基础,反演晴空下影响光合有效辐射的大气因子参数大气可降水量、气溶胶,根据辐射传输方程从大气顶层光合有效辐射反演高分辨率陆地光合有效辐射。算法采用查找表替换辐射传输模型,使其能够对大批量、像元级的数据进行处理。将该算法应用于对华北平原的部分区域进行反演,并使用中国生态网络禹城试验站的自动测量数据对结果进行检验,最大误差在10%以内

    全国1:25万比例尺土地资源数据库

    No full text
    全国土地资源数据库是96-B02-01课题第二专题于1998年建设完成的。全面应用了遥感和GIS技术,以90年代中期为主的全国陆地卫星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依靠全数字人机交互判读分析方法进行信息提取,利用Arc/info进行建库。2000年度对于该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更新。该数据库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90年代中期陆地卫星T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野外景观照片等,覆盖全国。多种专题数据均采用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割圆锥投影方式,具有一致的空间地理位置,可以实现遥感信息、地表景观信息、地学分析信息的相互印证。所有数据可以通过演示查询系统,实现与TM影像、线状地物、野外景观照片等的分县查询、比较。是目前唯一..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