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冷蒿和克氏针茅对土壤低磷环境适应策略的比较

    No full text
    为探究典型草原植物长期共存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典型草原的优势物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供磷浓度对二者生物量、根系形态、质子分泌、酸性磷酸酶和有机酸分泌以及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克氏针茅和冷蒿对土壤磷缺乏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冷蒿主要通过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和酸化根际来适应低磷环境;而克氏针茅主要是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来适应土壤磷缺乏。在低磷条件下,克氏针茅和冷蒿的磷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克氏针茅的磷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冷蒿。随着供磷浓度增加,二者的磷吸收速率增加,磷利用效率降低。在生物量、地上部分性状以及根系生长方面,克氏针茅和冷蒿对磷供给的响应都表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克氏针茅的生物量在外源供0.25 mmol·L–1磷时达到最大,而冷蒿的生物量在外源供0.50 mmol·L–1磷时达到最大,表明冷蒿对磷的生理需求高于克氏针茅。因此,克氏针茅和冷蒿具备各自不同的适应土壤有效磷缺乏的生理策略,这可能是它们在土壤贫瘠的温带典型草原长期共存的重要机制

    钾肥施用增加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不同部位钾素积累

    No full text
    利用菜用大豆品种(系)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在正常氮磷种肥用量基础上,进行不施钾(KO),种肥施钾120 kg·hm~(-2)(Kl),种肥施钾120 kg·hm~(-2)+叶面喷施钾肥(K2)3种施钾处理,探究菜用大豆开花后28~56 d内茎秆、叶片、叶柄、荚皮、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相同时期不同部位钾素积累均为K2>K1 >K0,各部位钾的相对积累量为籽粒>荚皮>叶片>叶柄>茎。同时发现,菜用大豆茎秆、叶片、叶柄、荚皮中钾积累量均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而籽粒中钾素的积累在开花后28~42d下降,42~49 d升高,随后略有降低。施用钾肥增加了菜用大豆植株各部位的钾积累量,施钾叶面肥可进一步增加钾积累量

    钾肥施用对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No full text
    菜用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是评价其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钾素影响菜用大豆“源”、“库”端可溶性糖转化关系,在正常氮、磷种肥施用基础上,以菜用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为材料,进行不施钾(K0)、种肥施钾120kg?hm~(-2)(K1)以及种肥施钾120kg?hm~(-2)+花期和结荚期两次喷施钾叶面肥(K2)处理,探讨植株不同部位可溶性糖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种肥施钾显著增加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开花后4~8周)叶片、荚皮、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在此基础上于花期、荚期两次喷施叶面钾肥有利于可溶性糖在叶片、荚皮、籽粒中的进一步积累。开花后7周(最佳采食期)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此时中科毛豆1号K1、K2处理相比K0处理分别高29.2% 和37.5%,而品系121分别高9.3%和24.8%。同时发现,钾肥施用显著提高了菜用大豆鲜荚采食期产量,中科毛豆1号K1、K2处理的单株鲜荚产量相比K0处理分别高8.2%和37.1%,而品系121分别高18.9% 及31.6%。钾肥施用可能通过增强菜用大豆源端(叶片)可溶性糖的供应以及促进荚皮可溶性糖的运转量而对籽粒中可溶性糖的积累起到促进作用

    DEUTERIUM CONTENTS IN WATER MASSES OF PRYDZ BAY

    No full text
    研究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不同水团的D含量。按照温盐指标划分的水团 ,给出表层水、陆架水、深层水和底层水的δD 值分别为 -2~ -5,-3~ -5.6,0.4~ -2.0和 -1~ -2.7。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studies D contents in water masses of Prydz Bay. It has showed that δD are -2~-5, -3~-5.6 , 0.4~-2.0 and -1~-2.7 for Surface water, Shelf water, Circumpolar deep water and Bottom water respectively with water masses partitioned by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6010号;;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98 927 01 05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