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research outputs found

    Seabed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A Review of Seabed Politics by Barry Buzan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Seabed Politics

    Get PDF
    刘中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宄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宄院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本文是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世界海洋政治的发展与中国海洋战略选择”(04JJDZH017)、2003年教育部重大攻 关项目子课题“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03JZD0024)、2004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1世纪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04BMZ01)的部分研究成果。 黎兴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2004级研究生。【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学者巴里•布赞的《海底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历史的方法分析了国际海底制度发生、发展的政治进程,通过海底政治考察经济价值与政治进程的互动关系,以及国家、国际组织的政治行动与国际法律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巴里•布赞的思想对于研究现 今的国际海底制度以及海洋法甚至整个国际法制度,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评介巴 里•布赞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对该书出版后30年来国际海底制度的新发展进行了论述。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book Seabed Politics by the Canadian scholar Barry Buzan. The book analyzes the occurr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by reference to full and accurate historical data, adopting a historical approach. The book, through seabed politics, review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value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play between political actions taken b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Barry Buzan’s thinking is significant for both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and the law of the sea, and even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Barry Buzan’s think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regime over the 30 years since that book was published

    第十八届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总结

    Get PDF
    1会议概况2018年6月5—9日,第18届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18th U.S.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USNCTAM2018)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本次大会由美国力学国家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旨在探讨和交流近四年世界范围内在理论和应用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专家学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涉及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具有特定成分的钕铁硼合金;将钕铁硼合金制成速凝薄带;形成氢破粉粒;使用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作为气源将氢破粉粒在气流磨中磨成磁粉;将磁粉在磁场中取向成型,形成毛坯;将毛坯进行烧结、冷却和时效处理,形成钕铁硼永磁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原料配方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主相的比例,有利于制备高矫顽力钕铁硼永磁材料。本发明采用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作为气流磨的气源,由于氩气的分子量大于氮气分子量,因而可以提高钕铁硼颗粒之间的碰撞能量。进而提高了碰撞过程中钕铁硼颗粒的一次碰撞破碎的几率,减小了由多次碰撞破碎而发生穿晶断裂所导致的矫顽力降低

    改善生态与富民增收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中心

    No full text
    黄土高原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 ,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 ,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开发替代产业 ,实现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问题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典型试验示范和推广 (RDDE) ,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

    一种钐钴系烧结磁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17型钐钴系烧结磁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2:17型钐钴系磁体材料由钐、钴、铁、铜、锆以及至少一种重稀土元素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钐占10~25%,钴占45~55%,铁占10~20%,铜占3~9%,锆占1~3%,重稀土元素占5~15%。本发明通过原料的选取与配比,以及烧结工艺上的创新,最大程度地优化了磁体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达到降低磁体的温度系数,同时保持较高磁体磁能积的目的,制备得到的磁体的磁能积为14~25MGsOe,剩磁温度系数约为-0.005~-0.03%/℃,能在-35℃~300℃的环境中保持较低的磁通温度系数

    一种提高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矫顽力的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矫顽力的方法,该方法将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埋置于纯稀土或者混合稀土的氢化物粉末中进行真空热处理,在700~1000℃热处理1~20小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接着取出该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将其置于热处理炉中,在450~600℃真空热处理1~5小时。与现有的通过磁体表面超声涂敷重稀土元素而实现晶界扩散稀土元素,从而提高永磁材料矫顽力的方法相比,本发明中重稀土元素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的粉末中扩散获取,保证了充足的重稀土元素来源,适用于较大尺寸的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处理后的烧结稀土-铁-硼永磁材料在保持剩磁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矫顽力

    一种无钕无铽高矫顽力烧结稀土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

    No full tex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钕无铽高矫顽力烧结稀土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表示烧结永磁体组分及各组分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分子式为LRa-xHRxBbMcFe100%-a-b-c,其中LR为镨、铈和镧中的至少一种,HR为镝、钆和钬中的至少一种,M为钴、铜、铝、锆和铌中的至少一种,并且29%≤a≤32%,0.85%≤b≤1.3%,2.8%≤c≤4%,0≤X≤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调整永磁体的组分与含量,使用轻稀土元素镨、铈或镧,实现了具有无钕、无铽、重稀土元素低含量的烧结稀土永磁体,在获得高矫顽力的条件下极大地降低了烧结稀土永磁体的原料成本,提高了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氢含量对烧结钕铁硼磁性能和耐腐蚀性的影响

    No full text
    本文采用名义成分为Nd31Co1.2Cu0.04FeB0.96的速凝片对不同的氢破工艺、不同的氢含量残余对磁体的磁性能和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氢对磁体中相成分的改变做了详细的研究,然后用NIM-5OOC高温永磁测量系统测量磁性能,用SEM对磁体组织进行了观察,用XRD对磁体进行了物相分析

    近55年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及对输沙量的影响

    No full text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河川径流、输沙变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基于渭河流域23个气象站1961&mdash;2015年日降雨量数据和水文站年输沙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性检验、双累积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近55年以来渭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近55年的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685.67 MJ&middot;mm/(hm2&middot;h&middot;a),研究时段内的降雨侵蚀力增加趋势不显著。2)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分布范围:292.9~4 098.9 MJ&middot;mm/(hm2&middot;h&middot;a),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差异较大。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小趋势。3)渭河流域输沙量受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张家山站和咸阳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较大,贡献率均&gt;100%。状头站在1980&mdash;1994年期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达到58%,进入21世纪,人类活动贡献率达到67%。本研究定量评价了渭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对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为未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