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Sensitivity and Empathy for Pai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No full text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敏感性,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能力,有利于个体生存。疼痛共情是共情中的一种,指个体对他人所遭受疼痛的感同身受。在前人研究中,人类的疼痛共情通常通过量表、行为范式和脑活动记录等方式予以评估,而动物的疼痛共情通常借由疼痛敏感性的变化来衡量。动物共情测量策略的潜在前提是: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高度相关。尽管一些行为学和脑影像学研究发现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存在共变关系,但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如何相互关联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实验探究健康个体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一考察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与特质共情的关系,以及疼痛相关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196名被试完成了量表和冷压痛测试。不同量表分别测量了被试的特质共情、疼痛焦虑、抑郁、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冷压痛测试中的疼痛阈限和疼痛耐受反映了被试的疼痛敏感性。结果发现疼痛敏感性与共情关注和个人痛苦分数均正相关,而且疼痛焦虑、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在疼痛敏感性与情绪共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提示疼痛敏感性越高的个体情绪共情越强,而且疼痛焦虑、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介导了两者的关系。 实验二考察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与状态性疼痛共情的关系,以及疼痛相关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50名被试完成了疼痛相关量表、冷压痛测试和疼痛共情脑电任务。被试在疼痛共情任务中对疼痛图片和非疼图片的疼痛强度、不愉悦度评分,以及事件相关电位波幅的差异反映了其疼痛共情。结果发现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任务中的疼痛强度、不愉悦度评分,以及P3、LPP成分的波幅均正相关;而且,疼痛恐惧在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脑电响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表明疼痛敏感性越高的个体疼痛共情越强,而且疼痛恐惧介导了两者的关系。 实验三考察疼痛共情对自身疼痛感知的影响并检验其是否具有模态特异性。38名被试完成了疼痛共情影响感知的脑电实验。该实验以疼痛或非疼图片为启动刺激,以高、低强度的痛觉或听觉刺激为靶刺激,被试需要对靶刺激的强度、不愉悦度和新异性评分。行为结果发现疼痛共情启动提高了被试对高、低强度痛觉刺激,以及高强度听觉刺激的强度评分,但对低强度听觉刺激的强度评分无显著影响;疼痛共情启动还提高了被试对高、低强度刺激的不愉悦度和新异性评分。脑电结果发现疼痛共情启动提高了痛觉相关N2成分的波幅,但对听觉相关N2和P2成分以及痛觉相关N1和P2成分的波幅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疼痛共情对后续疼痛和听觉感知均有增强作用,且对疼痛感知的增强作用有一定特异性。 本研究系统地从行为学和电生理层面考察了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疼痛敏感性越高的健康个体疼痛共情越强,这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疼痛和他人疼痛的加工涉及类似的心理表征,这些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是疼痛模态所特有的。这些结果揭示了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的心理联系,支持了共情的共享表征模型,为利用疼痛敏感性量化疼痛共情提供了重要参考。</p

    The Priming Effect of Painful Pictures:Evidence from Pain and Auditory Perception

    No full text
      疼痛共情使我们能够识别他人的痛苦并作出反应,有利于个体生存。以往研究表明,疼痛共情对自身疼痛感知有增强作用,表现为对疼痛图片呈现后施加的伤害性刺激的疼痛评分增加和刺激诱发脑响应的增强

    Empathy: Methodologie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a psych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No full text
    共情使个体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对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量表、行为范式、生理信号等多个层面的共情研究方法有了长足进展,为研究不同维度的共情(如情绪共情、认知共情)的机制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然而,由于&quot;共情&quot;缺乏统一定义,研究者根据各自理解开发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这阻碍了对现有共情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本文基于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维度对量表、行为范式、生理信号3个层面的常用共情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首先,本文围绕共情概念、测量维度等方面简要介绍若干影响力较大的共情量表,如情绪倾向量表、霍根共情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等.其次,本文总结并比较针对不同共情维度的常用实验材料及行为范式的特点.再次,本文系统介绍如何在共情研究中利用面部肌电、脑电、脑磁和磁共振成像等方法提取共情相关的生理信号并分析其特点.最后,本文综合对比不同层面共情研究方法的特点,并建议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谨慎选择研究方法.此外,针对当前共情研究存在的可比性问题和生态效度问题,建议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整合时特别注意共情概念是否一致;未来研究需开发更具生态效度的行为范式,重点探究共情的动态加工过程.</p

    触觉信息处理及其脑机制

    No full text
    触觉不仅包含对物理特征的感知,还包括对情感性信息的识别,其信息的整合是人类认识环境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编码不同特征触觉信息的皮肤感受器是触觉信息感知的结构基础;讨论了触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机制。其中脊髓背角是触觉信息在皮层下水平加工的初级枢纽,躯体感觉皮层是加工触觉信息的主要脑区,且针对不同特征的触觉信息加工,存在相对独立的脑网络连接。本文还探讨了触觉与跨模态感觉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Neural mechanisms of tacti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o full text
    &nbsp; &nbsp; 触觉不仅包含对物理特征的感知,还包括对情感性信息的识别,其信息的整合是人类认识环境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编码不同特征触觉信息的皮肤感受器是触觉信息感知的结构基础;讨论了触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机制。其中脊髓背角是触觉信息在皮层下水平加工的初级枢纽,躯体感觉皮层是加工触觉信息的主要脑区,且针对不同特征的触觉信息加工,存在相对独立的脑网络连接。本文还探讨了触觉与跨模态感觉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神经机制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