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基于MOD16产品的我国2001-2010年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Terrestr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Using MOD16 Products[J]

    No full text
    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分析对理解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MODIS全球蒸散发产品(MOD16),分析了2001-2010年我国陆面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的精度验证结果表明,MOD16产品对于我国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2001-2010年,我国年均蒸散发为532±10 mm,年内蒸散值变化最大的是东北区,月均蒸散变异系数为0.87,而西北区变化幅度最小,变异系数为0.19;(3)2001-2010年,我国陆面蒸散发年际变化总的趋势不明显,占陆地面积11.2%区域的蒸散发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及新疆北部,只有2.3%的区域的蒸散发增加趋势显著,(p<0.05),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北平原;(4)通过对比干旱指数变化趋势、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蒸散发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干旱加剧的半干旱地区,而蒸散发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植被变好的地区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带辐射平衡特征/Radiation Balance over Riparian Forest Bel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J]

    No full text
    利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河岸林带观测的太阳辐射数据,结合下垫面和天气变化状况,分析该区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同时评价FAO56辐射估算方法模拟该区域太阳辐射的效果.结果表明:净辐射和辐射四分量的年均日变化,除大气逆辐射在300 W·m-2左右波动外,均呈现出典型的单峰趋势.其中,总辐射平均极大值为629.96 W·m-2,净辐射平均极大值为520.76 W·m-2,净辐射日积分值在一年内呈现单峰对称型趋势,年平均值为7.81 MJ·m-2·d-1,地表长波辐射的峰值在中午前后滞后于总辐射峰值约2h.较之晴天而言,阴天和风沙天气太阳辐射波动较大,总辐射和净辐射均明显降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生长季节为0.18左右,非生长季节为0.20左右,年均值为0.19.FAO56方法模拟日尺度辐射结果表明:总辐射、净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模拟效率分别为0.94、0.87、0.80,而有效辐射模拟效率仅为0.19;各辐射通量均方根误差均在1.67 ~1.98,平均偏差值均较小.有效辐射量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较小,虽模拟效率较低,但其对净辐射的贡献较小,使得净辐射模拟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故认为FAO56辐射模拟方法经验系数可用于计算该地区日尺度净辐射值

    2000-2011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nd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and Surface Emissivity in China, 2000-2011[J]

    No full text
    地表比辐射率是影响地表长波辐射收支的重要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本文通过对EOS-MODIS卫星地表比辐射率产品(MOD11A2)的时空特征分析,得到2000-2011年12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数据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比辐射率取值区间较小,仅为0.9610~0.9760.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决定了比辐射率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比辐射率以沙地最小,冰雪和水体最高,而且耕地要明显高于自然植被.2000-2011年地表比辐射率变化总体上以降低趋势为主,但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等地区变化较为复杂,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6个气候区内,地表比辐射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暖温带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区>热带亚热带湿润区>青藏高原区>中温带干旱区.积雪可以显著增加地表比辐射率,在中温带干旱区,可使比辐射率值从0.964升高到0.967左右.不同气候区无雪情况下比辐射率年内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变化特征,以中温带干旱区比辐射率年内变化最为明显.但所有气候区的比辐射率年际差异较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Disturbanc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cross China during 1990-2010[J]

    No full text
    基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影响,构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结合不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四个级别)从全国尺度及区域尺度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结果表明:就2010年现状而言,我国中东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大,西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低于全国整体(包括所有级别)均值.就20年来人类扰动程度变化态势而言,全国中东部人类扰动程度变化幅度总体高于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均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低于全国整体增加幅度.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以及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等重点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而随着黄土高原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区扰动变化幅度很小,几乎没有变化.总体而言,中国目前陆地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匹配的,这有利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布局.同时,20年来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变幅的区域分异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相吻合,说明20年来针对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白眼潜鸭秋季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Time Budget and Behavioral Diurnal Rhythms of the Ferruginous Ducks in Autumn[J]

    No full text
    2012年7 ~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在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湖,对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秋季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制定出白眼潜鸭行为谱,各种行为有取食、保养、运动、休息、警戒、其他,共6类14种.昼间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56.7%)、运动(13.8%)、保养(11.8%)、休息(11.2%)、警戒(5.1%)、其他(1.4%).其中取食、休息、运动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休息行为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行为则分开进行.7~9月份7:00 ~ 8:00时、18:00 ~19:00时休息行为出现峰值,10 ~ 11月份8:00 ~9:00时、17:00~ 18:00时出现峰值;7~9月份取食行为在8:00 ~9:00时、17:00 ~18:00时有明显的峰值,10 ~ 11月份在10:00 ~11:00时和15:00③ 16:00时出现峰值;7 ~11月份运动行为均在中午达到峰值.白眼潜鸭7~9月份与10 ~ 11月份觅食行为、休息行为和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运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迁徙前(10月中旬),白眼潜鸭有集群现象,数量最多达到37只,10月下旬种群集体迁徙.秋季白眼潜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意图为了迁徙或越冬积累能量,集群迁徙有利于种群防御天敌

    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Soil Carbon Contents in Relation to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Arid Regions of China[J]

    No full text
    干旱区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干旱区土壤相关数据资料,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为干旱区碳循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营养成分和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干旱区土壤也存在相当比例的无机碳,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二者间关系还需要结合母质、生物气候条件、人类活动影响进行进一步说明

    北山造山带古生代浊积岩构造环境探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Tectonic settings of Paleozoic turbidites in the Beishan oroge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ccretionary tectonics[J]

    No full text
    北山造山带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关键地区之一,浊积岩是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山古生代浊积岩主要出露于营毛沱、柳园和黑山口地区.营毛沱浊积岩发育于下奥陶统,古水流方向由南向北,内部砂岩具中高等风化程度的长英质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陆缘.早二叠世柳园浊积岩内部砂岩具低到中等风化程度的中基性源区,构造背景为大洋岛弧.早二叠世黑山口浊积岩中的砂岩源区具中等风化程度,环境相对柳园砂岩较为稳定,和长英质源区的沉积岩具相似性,构造环境可能为活动陆缘弧.对北山古生代浊积岩的解剖揭示北山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俯冲增生过程.早古生代花牛山—火石山一带发育向北的俯冲,火石山南部被动陆缘形成营毛沱浊积岩,之后的俯冲带局部后撤形成泥盆纪墩墩山岛弧.柳园地区晚古生代洋壳向花牛山和石板山岛弧带俯冲分别形成了柳园和黑山口浊积岩.本研究支持北山增生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的观点,对认识天山、索伦缝合带的衔接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类型盐碱土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特征/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saline-alkali soil[J]

    No full text
    基于新疆6种主要盐碱土类型的资料,研究了新疆主要盐碱土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SOC在不同类型盐碱土中的大小顺序为纯苏打(CSD)>氯化物-硫酸盐(L-LS)>硫酸盐-氯化物(LS-L)>苏打(SD)>硫酸盐(LS)>氯化物(L);除LS和SD、SD和LS-L两两之间SOC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盐碱土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垂直剖面上,各盐碱土SOC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分层特征;随着土壤盐碱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变化,MBC在不同类型盐碱土中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SD>LS>L-LS>SD>LS-L>L;除L-LS和SD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盐碱土类型之间MBC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类型盐碱土的MBC差别较大,且与SOC含量大小并不一致,可能是微生物需要的生境和食性特征不一样决定的;同一盐碱土类型内,MBC剖面具有显著的分层特征.MBC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其递减率在不同盐碱土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MBC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的关系并不像一般的研究结果认为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空间分异研究/Evaluation on the support conditions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J]

    No full text
    从资源环境支撑、社会经济支撑、科技创新支撑、政策体制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中国286个地级市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条件空间分异特征.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分阶段、有层次和集群式的发展策略,为今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新疆盐渍土渗透势与盐分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Osmotic Potential and Total Salt Content in Saline or Alkaline Soil in Xinjiang[J]

    No full text
    采集新疆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盐渍土共30个采样点450份盐碱土土样,分别用土水比为1∶1和1∶5进行浸提,测得浸提土样渗透势、总盐、pH、主要离子含量等化学参数,研究土水比为1∶1和1∶5浸提液渗透势的相互转换关系以及渗透势和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盐渍土土水比为1∶1和1∶5之间的渗透势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性,两者相互转换方程式为:Ψ1∶1=4.32ψS1∶5+0.007(R2 =0.97,P<0.000 1);土水比为1∶1的土壤溶液渗透势与总盐的方程式为ψs1∶1=67.26-19.67ln(St1∶1+30.46)(R2 =0.96,P<0.000 1);土水比为1∶5的土壤溶液渗透势与总盐的方程式为ψs1∶5 =232.59-39.82ln(St1∶5+343.68)(R2=0.90,P<0.000 1).这些方程能够很好地诊断新疆盐渍土的盐渍化程度,将对于我国盐渍土的改良应用以及盐生植物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