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Abstract

苜蓿-作物轮作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常见的耕作方式。由于苜蓿的强蒸散特征[1],苜蓿生长多年后常导致土壤水分匮缺,形成土壤干层[2,3],对后茬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地轮作习惯,苜蓿种植后通常种植一种浅根系的作物草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来恢复土壤水分并获取饲料,但是这种耕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的效果如何还不得知,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过程需要加以明晰。由于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由农田轮作为苜蓿草地一般不会存在土壤肥力障碍,并会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由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土壤肥力一般是下降的,但对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土壤肥力的消耗动态,以及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消耗有何影响目前还很少了解。本文研究了苜蓿-作物轮作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氮素和有机质的变化,旨在阐明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和肥力消耗过程,探讨合理的轮作模式。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田间试验设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中连川村进行(36°02′N,104°25′E)。该地区平均海拔2345m;年均气温6.2℃;年均降水量328.1mm,年际降水变率22.5%,为中温带半干旱气候。作物一年一熟。试验所在地..

    Similar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