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聖人觀的倫理考察

Abstract

[[abstract]]  《中庸》是儒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儒家眾多典籍之中;甚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價值的著作。《中庸》首章的「天命之謂性」開出了涉及一切存在,確立了人(物)之「性」是天所「命」的。並直接以「誠」作為天人之間的橋樑,因此透過了「誠」,人能夠超越自己的有限,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之道,就在「誠」。而《中庸》用「誠」來講「天之道」,講「人之道」,所以「誠」是中心思想。可見「誠」統貫天人,所以「誠」是成己又成物,「誠」是合內外之道也。而《中庸》中的「誠者」其性質為天道,其方法則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誠之者」其性質是人道,方法上是擇善固執。《中庸》作者將天道與人道同時並論,亦可說,其將外在的天道與內在的人道合而論之,而形成一種「天人合一」。我們說天道的本身就是「誠」就是「真誠純理」,而人要修養,去偽化妄,才能「誠」,所以人要誠之,故人道的誠,亦就是把天道的誠,在人的生命裏去實現展現,這就是人之道。誠的真誠純理可以把天之道與人之道貫通一起,亦誠是實現人道以效法天道的實現原理。而《中庸》聖人的界定是由凡人致君子,君子藉實踐工夫以成己成物,並內聖外王。《中庸》以堯、舜、文、武這些聖人為典範,提供學者一個終身實踐的目標與理想。在這裏《中庸》思想中,它透露了一個聖人之「道」,直接闡明凡人能透過後天的修「道」而知「道」,其重點與核心價值則是把握在實踐工夫上,凡人惟有在不斷地道德實踐中精進,如此《中庸》告訴我們這樣便可以與聖人無異。而《中庸》的中心思想「誠」,把形而上道德化。使實踐的道德有形而上的基礎。故實踐《中庸》之道,實由道德價值的自覺心,為追求成聖人成君子之學的根本

    Similar works

    Full text

    thumbnail-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