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余光中

    Full text link
    余光中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寫詩,他認為自己寫詩的發展很慢,早年的詩多實驗性,是對西化的 摸索,到了三十四歲寫《蓮的聯想》才是他的轉變,開始認同中國的古典傳統。到詩集《白玉苦瓜》,初步成熟,找到自己真正的風格和聲音。「苦瓜」象徵現實, 是苦的,「白玉」則象徵美。「白玉苦瓜」也象徵詩的創作,創作的題材、感受來自生命、生活的「苦」,詩人的本領是把「苦瓜」變成「白玉」。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十一年。其間他寫了三本詩集,《與永恒拔河》仍是寫一些形而上的題材和感受;《隔水觀音》表現他對香港與大陸、台灣與大陸的心情;《紫荊賦》 則主要寫對香港的感情。從這三本詩集也可見余光中的一些轉變。回台後,出版了《夢與地理》,「地理」同樣代表「現實」,表現時空與現實的關係,也寫一些與台灣現實社會有關的詩。余光中雖出版了不少詩集,但他認為還沒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認為詩的可能性太大,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對詩的體裁、格律,余光中也有看法,他早期的詩比較格律化,後來則受中國古風與西方詩的影響較大。 相對於詩,余光中寫散文較晚,三十多歲開始寫。早期的散文多是文字、風格的實驗,追求雄壯陽剛的風格。後來則放緩節奏、文字密度、句法變化,追求幽默、寫 實、雋永,像《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我的四個假想敵》、《牛蛙記》、《催魂鈴》。另外還有小品文《評一張地圖》等,又寫了不少的遊記。余光中出身外文 系,他翻譯了十三本書,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土耳其現代詩選》、王爾德的四部喜劇,並把他自己的詩集《守夜人》翻成英文。余光中認為散文是作家的身份證,「散文是藝術的根,詩則是藝術的花」。在評論研究方面,他與其他學者的不同是,他有創作的經驗,知道創作的甘苦、陷阱,在論詩時有他的體驗和權威。他的評論多是針對詩、散文為主,他又替不少作家作品寫的「序」也有評論的價值。https://commons.ln.edu.hk/oh_cca/1019/thumbnail.jp

    張玉娘及其詞研究

    Full text link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便以她的詩詞作出強而有力的反駁,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女文學家。但是,還有很多有才華和才能的女子被淹沒在滾滾的文學洪流之中,其中,與李清照、朱淑貞、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的張玉娘便是險被埋沒的明珠之一。 提到張玉娘,或者有人會想到孟稱舜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中的貞女,而這正是根據她的人生故事改編而成。張玉娘,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人,著有《蘭雪集》(又名《張大家蘭雪集》),留存詩117首,詞16首。然而,因為《蘭雪集》刊傳有限,故並不廣為人知。雖然張玉娘的作品鮮有人知,但她忠貞的愛情卻感動了劇作家孟稱舜,使他寫下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 既然張玉娘能與李清照、朱淑貞、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可見她的詩詞值得我們傳誦研究。因此,本文擬以《蘭雪集》中16首詞作為研究範圍,試從其詞所見張玉娘之閨中生活、對四時之景的感悟、還有她的情愛和才學生命,以窺知其形象及其價值意義。 本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全文導言。第二章簡要概述張玉娘的生平及《蘭雪集》的資料。第三章研究《蘭雪集》中十六首作品。依詞的內容及題材分為寫閨中生活、四時景色和情感生活三節分析。第四章是全文總結

    幻影中的女性──蘇曼殊詩中之女性研究

    Get PDF
    [[notice]]本書目待補

    侶倫與香港文學

    Full text link
    侶倫,原名李霖 (1911 - 1988) ,祖籍廣東惠陽橫闕,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作家,也是香港早期文學的拓荒者。侶倫於1919年開始, 先後入讀新民學校、強亞學校和英文書院,皆未畢業而輟學。1927 年,侶倫到廣州參加北伐。1928年8月,侶倫在有香港 文壇第一燕 之稱的《伴侶》首次發表《試》、《殿薇》、《0的日記》等短篇小說。1931 年,侶倫任香港體育協進會書記,並擔任《南華日報》文藝副刊編輯。1937年加入 香港文化界座談會 成為會員和於電影公司任編劇。侶倫曾經編過《島上》、《時代筆語》、《南風》、《激流》等作品,也創作長、中、短篇小說、散文達二十餘種。侶倫的日記因抗戰而被銷毀,電影劇本則因沒有收入集子中而散佚。侶倫晚年創作不多。在1978年被吸納為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會員,並於1988年成為香港作家聯誼會會員。最後刊載的文章是在《香港文學》(第三十七期) 之《把戲》,逝世時享年七十七歲。 一般研究侶倫的評論家,大都以單篇作品分析為主,論述較為詳細的有東瑞與盧瑋鑿,兩者的評論方式各異。[1] 本文企圖以作家本身的經歷、文壇的歷史與社會情況對侶倫的影響,來研究他在不同時期在作品題材和風格上的演變過程。本文的研究範園主要針對侶倫寫作高峰期 (三十至五十年代) 作品之特色及思想轉變,並考察侶倫在香港文學及華文文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擬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伯倫早期作品的風格特色,選取他的代表作《黑麗拉》及同時期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侶倫中期的淪陷文學,以《無盡的愛》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從香港淪陷時期眾本土拓荒作家改變寫作方向,來討論侶倫在香港文壇的獨特與局限性。本文亦會聯繫張吻冰 (望雲) 的《黑俠》等通俗文學作品,來討論侶倫的淪陷文學在大陸的抗戰文學中扮演的角色。第三 部分將研討侶倫在戰後和平時期的文學風格特色,以其作表作品《窮巷》為例。這一時期是政治敏感時代,很多難民紛紛來港,本文將探討侶倫的戰後文學與受美元文化影響的美元文學的異同,且涉及南下作家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等美元文學

    The Expression of Homesickness in Chu Ci\u27s 楚辭 Jiu Zhang 九章 : Focusing on Ying 郢

    Get PDF

    論秦觀詩的句法與詩境—從「詩似詞」之辯還原秦觀多元文學創作風格

    Full text link
    秦觀,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其詞的創作成就無用置疑,但導致其詞名之高常掩蓋其詩名,故其詩在後世的討論度不及其詞。關於秦觀詩,因元好問對《春日》一詩的批評,於是世人常以「女郎」風格概括秦觀詩的整體風格,且偏重研究呈現嫵麗風格的詩作,對其他詩作有所忽略,基於詩莊詞媚的原則,於是產生「詩似詞」之論。 有鑑於此,本論文欲先打破此偏見,又選取具代表性的詩作,仔細分析其句法和詩境,旨在探究秦觀多元化的創作風格。本論文由四大章節組成,緒論部分將論述相關文學時代背景與文學概念,並在此基礎之上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詩似詞」之辯,說明世人對秦觀詩誤讀之處,逐一釐清和解釋,並從中證明秦觀信守詩詞分畛的原則。第三章論秦觀多元的文學創作風格,以徐培均的《秦觀詩詞文選評》為依據,按順序整合出「清新嫵麗」、「清曠華潤」、「沉鬱灰暗」和「嚴重高古」四種風格,並抽取具代表性的詩作,仔細分析詩作的句法和詩境如何呈現出該藝術風格。第四章為結論部分,總結本論文的內容

    李清照閨閣妝奩詞研究

    Full text link
    自古以來,女性一直在中國文壇處於極為邊緣的狀態,能夠流傳下來的女性作品甚為罕見。故此,凡寫女性,大多由男性角度出發,透過構想女性的視點而創作出來的詞作終究與以女性第一身所創作有所差別。由於此研究問題牽涉大量男、女作家作品比對問題,甚為遼闊。故此於本論文之中,希望透過研究李清照這名罕見而有名氣的女詞人的詞作,以其閨閣妝奩詞作討論中心,選取當中能代表女性的兩個角度﹕頭飾以及整妝舉動的詞作分析,為之後研究男女視點以及感情表達方面作出一點建樹。 妝奩,「奩」的意思即為梳妝盒上有鏡子配置,亦稱梳妝鏡匣。故本論文選取了十三首與頭飾或是與整妝舉動有關的詞作作為研究對象,希望透過研究這特定的十三首詞,提取當中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心境下所寫作的詞,從而分析李清照對於頭飾運用的個人特色之處。 本論文以討論李清照的飾物以及整妝舉動兩點作為主導,從所選的詞當中研究飾物與整妝舉動之於李清照的意義。論文有三個主要元素組成﹕ 首先是用飾物的感情色彩,由新至舊,由舊到殘,當中展示著飾物的變化與李清照心境的關係;其次是飾物背後的反映,指出物件被異化,被用作表達感情或回憶的媒介;最後是飾物的包含元素,以七情六慾作為分類,帶出不同詞當中的感情載體。 論文前半部份以歷史時間作為背景,從李清照的成長歷程以及人生經歷作為主線,將其感情變化以及描寫狀況分為四大部份,分述不同時期下的感覺如何影響她對於飾物的描寫;後半部份則以感情作為分類方法,分析李清照如何將感想透過兩者反映

    學生在創作教學中的自我成長 = Students’ self-accomplishment in the creative-writing education

    Full text link
    台灣的「創作教學」種類繁多,我個人從事的是詩領域內,創作課程的教學。沒有人敢說可以用「教」而教出一個詩人來,所有真正的創作行為都是他自己向內的不斷探索,直到深冥浩瀚不見底之處,才忽然出現日月照耀金銀臺,所以,哪有一個老師能自誇,敢於代替這近乎「神」的帶領呢? 但是,寫詩或讀詩行為的起始,卻確實需要啟「蒙」的。若果在一年課程內,能撩起他們對這類以語言表達心靈的活動發生興趣,從而自己去開闢一個無人的角落,聆聽那內在的聲音,只要他們已開始,我的任務便告一段落。 從事「現代詩創作」這課程已有好多年,每年學生的素質不一樣,自己閱讀的領域與思考方向也不一樣,故此課程便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希望維持著每一節課,我自己都在一種創作的氛圍下,無論是詮釋詩人作品,或者述說某項體驗到的理念;甚至,在評論著學生們課業時,我都希望投入在一種初次碰觸的喜悅中,用全心靈激動的節奏來進行,希望讓他們感到,一班內幾十人次第起落的呼吸,與我在講台上手舞足蹈的呼吸,是彼此層層相嵌入相融匯,共同連成一個整體的節奏。突然下課鈴響了,「啊!」突然驚愕,一陣停頓,我喜歡那種如夢初醒的表情

    朱淑真詩詞中的個性追求

    Full text link
    女性聲音在中國古代詩詞文學中,無疑是相對稀有卻不容忽視的一部份。女性在古代中國的時代背景中,一直處於男尊女卑的壓迫之下,她們的視野和話語都與男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使她們的作品中反映出與普遍男性文學不一樣的筆觸、情感、甚至世界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宋代女詩人朱淑真以斷腸詩詞聞名於世,素來對其作品的討論和批評皆以當中數量最多的愛情詩詞為主。然而,朱淑真詩詞的題材遠不止於情愛感傷,她作為古代女性跳脫傳統框架,以超前的眼界關心當時社會人情同時,也表現出她的廣闊胸懷和獨立自主的個性。本論文的目的是透過分析朱淑真的詩詞,關注其愛情與非愛情題材兩類作品中的主體情感關懷,研究斷腸詩詞如何體現出她對生命的體悟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擴大對其作品的觀照和評論範圍,嘗試對詩人本身的成就作出較全面、豐富的解讀

    從意象分析秋瑾詞風的轉變

    Full text link
    秋瑾是晚清著名的革命家及詞人,共著有詞39首。秋瑾多變的人生經歷影響她的創作,她年少時居於湖南,婚後遷往北京,後來赴日留學,而秋瑾的詞風亦從前期的婉約轉變為後期的尚武。前人一般以秋瑾赴日為分界線,把她的詞作分為前後二期,本文則稍作改變,將分界線提前,將其居於北京的時期劃歸為後期,來探討秋瑾詞風的轉變。 秋瑾前期詞的創作,主題皆圍繞大自然及少女情懷,多為兒女私情。遷到北京後的經歷燃起秋瑾的救國思想,認清國家正處於危亡之際,她藉詞表達自己救國的決心。秋瑾的救國情緒在赴日後更為熱熾,決心親身上戰場殺敵,最終為國捐軀,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曾有學者指出秋瑾前後期詞的差異極大,令人難以相信是由同一詞人創作。但本文認為情況並不如此,本文從其詞作所使用的意象入手,來分析前後期詞的差異及一致性,藉以證明其一致性是主要的,仍屬同一詞人的創作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