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No full text

    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格局分析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三期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安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格局。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康市土地利用转移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之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移趋势不明显。三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量差异比较明显。1985-1995年。耕地变化以转人为主,其中由草地转入的比重最大,占耕地总转人量的96.02%。1995-20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No,90202002);国家自然科学优势群体项目(NO.70024001)

    基于遥感反演参数与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

    No full text
    中国湖泊营养物水平和富营养化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分异特征,开展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研究,是实现湖泊分区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为案例区,通过遥感反演得到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的叶绿素a(Chl-a)、总氮(TP)和总磷(TN)含量,从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3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域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将各指标因子投影到小流域;在小流域尺度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对Chl-a/P与Chl-a/N的作用,计算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小流域尺度上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共同进行聚类,形成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结果。研究发现:①通过遥感反演模型可以将少数呈点状分布的监测数据推演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野外监测数据量难以支撑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不足;②通过构建各指标因子分别与湖泊水体中Chl-a/P、Chl-a/N的定量关系,实现了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中湖泊水体微观指标与湖泊流域宏观指标的有机结合;③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进行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保证了分区结果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评价分值上的接近性;④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将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分为4个区:北云南高原湖区、滇南河谷山原湖区、桂西-滇东-黔南岩溶湖区、贵州高原东北部湖区。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地区乃至国家尺度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借鉴

    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解析

    No full text
    本文运用1996~2012年中国林业产业产值和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林业产值增长进行空间分析。估计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和林业生产能力对林业产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耕地面积和人均生产总值对林业产值提升存在负面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No full tex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陆地卫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监测了中国城市用地扩展态势,并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90~2000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态势,城市用地增长了近82万hm~2,其中前5年的扩展占80.8%,后5年的扩展占19.2%,后5年的扩展规模明显低于前5年。研究还发现,城市用地主要以同心圆模式、飞地模式、轴向扩展模式与多极核扩展模式以及4种扩展模式的组合模式扩张。本文选取13个特大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对其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土地管理法规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

    农田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英文)

    No full text
    实施必要的农田碳汇管理措施在减缓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采用经济学上的生产函数来评价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其农业生产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将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及其与减缓气候变化效应密切相关的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所产生的综合影响。该文以华北平原为案例区试验并测算了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区域水平实施碳汇管理措施以及在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No full text
    利用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作者收集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期间,中国建设用地在不同区域扩展的变动趋势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0年间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989~2000年间,虽然全国建设用地总体扩张速度加快了,但其变化趋势在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有所减缓,而中西部地区明显加速.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速减缓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人均建设用地的扩张,建设用地已经向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加速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向平面扩张更快,这可能同当地政策及当地相对便宜的地价有关.因此,经济增长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可能在中西部地区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KSCX2-YW-N-039,CXTD-Z2005-1);国家自然科学优势群体项目(批准号:70021001)资

    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

    No full text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以CLUES模型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模拟模型,通过集成基于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信息,动态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进行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情景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20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势群体项目(700240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方法与应用

    No full text
    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区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系统(SIZES)。该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层次表征、位序矩阵生成、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辨识和动态区划边界生成四个模块,它们能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边界的生成。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层次表征模块和动态区划边界生成模块是主要模块,而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征指标体系和生成区划单元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利用SIZES将锡林郭勒盟划分为6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为指导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管理,提供了具有时空特性的决策参考信息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