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research outputs found

    An Application of STELLA in Simulation of Whea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No full text
    本文以stella的应用为基础,重点介绍了一个小麦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该模型由四个子模型组成,即气象子模型、物候期子模型、生长子模型及土壤水分子模型。为便于初学者学习和应用,模型中的一些计算已经简化,同时附上stella模型关系图(Program)及模型方程(equation)

    The response of the dryland crop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o the coupling of the soil water and fertilizers.

    No full text
    水肥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农业的主要因素。9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肥对旱作农业生产的协同效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农田土壤水肥的响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水肥对旱地作物作用大小是随水肥相对平衡而变化

    Intera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With Soil Water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No full text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 ,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 ,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 ,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 ,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 ,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soil infiltra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loess hilly region

    No full text
    为更好地掌握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采用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分别对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林地、草地、农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双环法能较好的反映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而人工降雨法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天然降雨过程中雨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 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变化过程方面。前者测定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主要受制于土壤的物理性状,而后者:不但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还与降雨强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在人工模拟短历时暴雨条件下, 对于林地和荒坡草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对于裸耕农地,随着雨强的增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降低的趋势

    Strategic Statu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Solving Water Problems in China

    No full text
    洪涝灾害、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是中国水问题中的三大主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影响中国三大水问题的因素甚多,但水土保持是解决水问题之根本性、战略性措施。泥沙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水问题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通过减少入河泥沙、减洪和削减洪峰抑制洪涝灾害,并通过雨水资源化、增加土壤蓄水、延长水库运行寿命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而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也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改善水质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soil infiltra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loess hilly region

    No full text
    为更好地掌握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采用双环法和人工降雨法,分别对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林地、草地、农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双环法能较好的反映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而人工降雨法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天然降雨过程中雨水向土中的入渗过程, 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变化过程方面。前者测定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主要受制于土壤的物理性状,而后者:不但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还与降雨强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在人工模拟短历时暴雨条件下, 对于林地和荒坡草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对于裸耕农地,随着雨强的增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有降低的趋势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Land Use/Coverage in Loess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Take Liudaogou Watershed as example

    No full text
    以陕西省神木县窟野河流域的六道沟为例,探讨利用景观格局数量指标计算法,并运用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研究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其步骤如下:首先,数字化三期利用图,并在ARC/INFO下统一坐标系统;其次,遴选景观格局数量化指标;然后,在统计软件下计算各指标值;最后进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间-空间变化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土地利用/覆被经年经年变化趋势。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水土流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Resourcelization of Rainfall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Loess Plateau

    No full text
    该文详细地论述了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是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通过对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雨水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及雨水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指出,雨水利用是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一书

    No full text
    《黄土高原水上流失与治理模式卜一书,是蒋定生研究员多年实验研究成果的系统而科学的爱革,是一部难得的把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的专著。在黄士高原整治方略、水土流失规律、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设计等研究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必将成为今后加速开发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指南。朱显漠院士为本书作序。全书共分3篇、24章,约70万字。第1篇(第1章~第8章)论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貌、土壤、降水和植被等因素的特征。第2篇(第9章~第16章)论述了黄土高原三大地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并阐述了开展小流域和县域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理论与经验;第3篇(第17章~第24章)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设计。本书在如下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l总结了三大类型区的治理模式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系统地总结了低密度人口长城沿线风沙滩地缓坡丘陵区、中密度人口丘陵沟壑区和高密度人口高原沟壑区的治理模式。实践证明,实施这些模式,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社会效益。2提出了治理小流域的指导方针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流域已达2000余条,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小流域的治理和规划过程中,自始至..

    Basic 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No full text
    回顾了水土保持学科及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简史,探讨了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的合理界定,如监测范围、对象、指标等。分析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支持问题及其相对于水土保持学科的外延性问题。讨论了水土保持监测的过程和成果的深入研究问题,即如何使得监测成果的各类效益更加明显,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发展及研究等基本问题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