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7种鲟形目鱼类亲缘关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No full text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首先分成两大支,即长江白鲟和匙吻鲟为一支,其他5种鲟科鱼类为对应的另一支。在5种鲟科鱼类中,我国3种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史氏鲟聚在一起,与意大利鲟和短吻鲟分开。我国3种鲟科鱼类又可分成两小支,中华鲟和达氏鲟为一支与史氏鲟相对应。由分子系统树得到的各

    7种鲟形目鱼类亲缘关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No full text
    为阐明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意大利鲟、短吻鲟、长江白鲟和匙吻鲟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13个引物在每个种共产生127个信息座位。按UPGMA聚类法构建这7种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首先分成两大支,即长江白鲟和匙吻鲟为一支,其他5种鲟科鱼类为对应的另一支。在5种鲟科鱼类中,我国3种鲟科鱼类中华鲟、达氏鲟和史氏鲟聚在一起,与意大利鲟和短吻鲟分开。我国3种鲟科鱼类又可分成两小支,中华鲟和达氏鲟为一支与史氏鲟相对应。由分子系统树得到的各

    肺鱼干扰素调节因子1基因(irf-1)的克隆及其在肉鳍类中的分子进化

    No full text
    肉鳍类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分为总鳍鱼类和四足类.其中总鳍鱼类现生的物种包括腔棘鱼和肺鱼.四足动物则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为了比较肉鳍类irf-1基因的结构特点和系统发育意义,本研究克隆了肺鱼irf-1基因cDNA全序列,并与肉鳍类中其他物种的irf-1基因进行了比对分析.IRF是与自然免疫相关的蛋白质,目前已发现了11个家族成员,其中irf-1和irf-2是最先被发现的2个成员,在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IRF-1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其他类群中鲜有报道.与已报道的irf-1基因一样,肺鱼的irf-1基因可读框的前345核苷酸非常保守,在其C端也含有1个反式激活区(transactivationdomain)和1个IRF结合域2(IAD2)的模体.虽然肺鱼与四足动物最近的共同祖先距今有417个百万年之久,但跨肉鳍类的序列分析显示,IRF-1氨基酸及其基因序列在肉鳍类中都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显著的系统发育意义.用IRF-1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肉鳍类系统发育与已有报道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骨鳔鱼类分化时间的估算

    No full text
    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三叠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三叠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

    肺鱼干扰素调节因子1基因(irf-1)的克隆及其在肉鳍类中的分子进化

    No full text
    肉鳍类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分为总鳍鱼类和四足类.其中总鳍鱼类现生的物种包括腔棘鱼和肺鱼.四足动物则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为了比较肉鳍类irf-1基因的结构特点和系统发育意义,本研究克隆了肺鱼irf-1基因cDNA全序列,并与肉鳍类中其他物种的irf-1基因进行了比对分析.IRF是与自然免疫相关的蛋白质,目前已发现了11个家族成员,其中irf-1和irf-2是最先被发现的2个成员,在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IRF-1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其他类群中鲜有报道.与已报道的irf-1基因一样,肺鱼的irf-1基因可读框的前345核苷酸非常保守,在其C端也含有1个反式激活区(transactivationdomain)和1个IRF结合域2(IAD2)的模体.虽然肺鱼与四足动物最近的共同祖先距今有417个百万年之久,但跨肉鳍类的序列分析显示,IRF-1氨基酸及其基因序列在肉鳍类中都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显著的系统发育意义.用IRF-1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肉鳍类系统发育与已有报道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No full text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遗传距离变动为0.951 0-1.000 0,平均为0.974 3。 1995、1996和1997年的遗

    中华鲟天然群体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的初步证据

    No full text
    为阐明我国Ⅰ级珍稀水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为其资源的监测量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华鲟天然群体进行了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研究。共研究了15种蛋白质,有4种蛋白无活呈活性很低,在有活性的11种蛋白中人测得26个座位;在26个座位中,只有1个座位(MDH-1)为多态座位。中华鲟多态座位比例(P)为3.90%,遗传杂合度(H)为0.04,均远远低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间的长度变异与个体内的长度异质性

    No full text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间的长度变异与个体内的长度异质性

    No full text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