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earch outputs found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No full text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植被能从根本上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 安塞县典型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侵蚀针法,结合2012&mdash;2015 年降雨数据及不同植物群落特征 的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坡地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不同年份植被群落土壤侵蚀强度为丰水 年> 平水年> 枯水年。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不同,具体为自然恢复灌木群落> 自然恢复草本群 落> 人工灌木群落> 人工乔木群落。灰色关联度显示,降雨量与坡度是影响植被群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乔 灌木群落坡度> 降雨量,草本群落降雨量> 坡度。自然恢复植被群落枯落物盖度> 植被盖度,人工植被群落植被 盖度> 枯落物盖度; 因此,在当前植被条件下,未受到扰动的群落可有效减少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在进行植被 恢复时,应优先进行植被自然修复,适时适地引入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尽早促进乔木群落的林下植被发 育,保护其林下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同时减少人为干扰。</p

    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 土壤抗蚀性———以坊塌流域为例

    No full text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土壤颗粒组成、级配状况与群 体特性、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稳定性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地不同 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 撂荒后植被从一年生草本群落阶段演替到多年 生蒿禾类草本群落阶段的过程中,土壤的级配状况在不断改良,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团粒结构 有所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结构体破坏率均不断减小,稳定性不断增强,从而提高 了土壤的抗蚀性.实现植被的自然恢复对改善该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减少水土流失 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延河流域极端暴雨下侵蚀产沙特征野外观测分析

    No full text
    针对黄土高原目前侵蚀环境明显改善条件下能否经受得住极端暴雨事件的考验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该文依据在 延河6 个典型小流域的植被调查及土壤侵蚀监测结果,分析了2013 年极端暴雨条件下延河流域不同尺度的侵蚀产沙特征。 结果表明,天然乔木(辽东栎和三角槭)植被的平均侵蚀强度&lt;1 000 t/km2 ,自然灌木植被在1 118.1~1 161.2 t/km2 之间, 演替中后期的草本植被在1 245.2~1 827.8 t/km2 之间,而演替中前期的草本植被在3 087.6~4 408.4 t/km2 之间;人工灌木 林(2 119.7~2 183.9 t/km2 )比人工乔木林(2 625.7~5 149.6 t/km2 )具有较强的减蚀能力。坡面良好的植被覆盖能有效 抵御暴雨侵蚀,小流域坡面平均侵蚀强度基本&lt;2 500 t/km2 ;但滑坡侵蚀占主导地位,占各小流域侵蚀总量的49.0%~ 88.5%,特别是距暴雨中心较近流域的南部2 个小流域的滑坡侵蚀可达7 290.3 和7 424.9 t/km2 左右。不同小流域内有6.4%~18.3%的侵蚀量淤积在沟道里;延河甘谷驿以上不同河段的淤积量为13.2~145.2 万t,平均占总侵蚀产沙量的15%。 延河甘谷驿控制区的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在2 326.7~7 774.4 t/km2 之间,其中强度为5 000~8 000 t/km2 的面积占59.3%。 因此,加强沟间地径流蓄排措施,减轻坡面径流下沟对沟坡重力侵蚀的影响,是土壤侵蚀研究与防治中值得重视的问题。</p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