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外的地下水质变化分析

    No full text
    针对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修建与生态保育的问题,结合对沙子河和阿其河两个断面地下水质的监测资料的分析,对输水堤防修建后堤防外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在输水堤防影响下堤防外地下水质变化的初步规律。结果表明:沙子河断面和阿其河断面洪枯期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由于堤防的修建而被改变,同样在堤防外侧,由于无地表水经过,沙子河断面地下水矿化度远高于在有生态闸定期放水的阿其河断面,因此,生态闸建设对抑制由于输水堤防影响而导致的水质修建具有积极作用

    沙枣树的出胶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No full text
    沙枣树的出胶量与多种影响因子有关。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沙枣树出胶量与自身的生理活性有关,而生理活性取决于水分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相对湿润林带,沙枣树出胶量较高,而水分条件较差的干旱林带,沙枣树出胶量较低,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出胶量大小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干旱条件;气温对激活和提高树木生理活性有积极作用,沙枣树的出胶量随气温升高显著增加,出胶旺盛季节通常在5-7月;沙枣树的创口类型和数量影响出胶量,出胶量有随创口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创口类型的数量对出胶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机械伤害和病虫害是造成沙枣树创口产生的原因之一;树龄与树木的生理活性对出胶有直接关系,树龄25年左右的成熟林出胶量最高,极显著地大于树龄17年的中龄林和41年的过熟林。过熟林遭受病虫害侵袭的程度远较中龄林大,出胶量也大于中龄林木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当地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No full text
    文章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入户访问和统计资料相结合方法,塔里木河对下游输水后农牧民经济收入和当地经济变化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被调查者赞同生态输水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至少76%的农户家庭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增加更显著。随着输水后放牧数量增加193%,平均家庭收入相应增加了近2倍,人均收入提高了181%;96%的居民认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输水有关。输水后两团场农林牧渔业生产年平均产值提高了141%,实际播种面积也增加18%。问卷调查的民意结果充分说明生态输水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突现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为干扰对塔里木河干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No full text
    结合塔里木河下游正在实施的生态应急输水工程,以输水年(2000年)前后干流不同测站的径流量以及下游地下水位的变化为基础,分析人为干扰后,塔里木河干流水文情势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源流区农业灌溉引水剧增,到达干流的水量逐年减少,进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20世纪50—90年代以0.2亿m3/年的速度递减,但90年代中期以后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中游英巴扎的径流在输水年前后仍继续减少;下游卡拉站由于人工输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从春季到初冬,径流量都大幅度增加,夏季洪峰流量是输水前的2倍,且在时间上有所推后。人工输水后,下游9个生态监测断面的地下水位发生较大变化。纵向上,从大西海子水库向台特马湖方向,地下水位抬升幅度呈逐级递减的趋势;横向上,各个断面的监测井水位呈波段式上升,且愈远离河道波动愈小,5次输水的响应范围达到1 200 m。下游区生态输水的积极干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源干流上游区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应急输水工程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的民意调查

    No full text
    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输水能否起到改善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生态输水工程的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90%以上常年生活在当地的被调查者,感受到生态输水对其本人以及其生活的环境的积极影响,因此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超过82%。(2)超过76%的家庭年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输水后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从当地居民对输水工程的继续开展的支付意愿看,70%以上的居民都表现出愿意出劳动力的强烈愿望;愿意出钱的比例为15%,两者都愿意支付的比例为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当地居民对继续输水的强烈渴望,也说明恢复环境的支付意愿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生活水平紧密联系的。(4)从居民对环境变化明显程度的选项看,输水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明显程度依次为:风沙强度减弱>风沙次数减少>树草长势好转>野生动物增多>树草数量增加,这与环境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总之,生态输水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社会效益显著

    当地居民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响应分析

    No full text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当地居民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响应。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输水与自己、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比例达到82%以上;90%以上的被调查者赞同生态输水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至少76%的家庭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当地居民对输水后生态环境变化感知的明显程度与输水的持续时间相吻合;90%以上的当地居民对生态输水的效益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期望,97%左右的被调查者有强烈愿望实现长期输水。问卷调查的民意结果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居民的环境意识增强了,体现出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明显社会效益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生态监测与修复

    No full text
    简要技术说明: 本项目依托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从输水过程中地表植被的生理生态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过程,天然植被群落的恢复潜力,分析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变化,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今后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对策和建议。属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组在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高分辨率的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量化了输水过程中的天然植被生理、生态变化,并进行了输水前后景观变化的遥感解译,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在以上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潜力分析及恢复对策,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GIS数据库。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Ecological Protection Objects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J]

    No full text
    针对2000-2009年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新的生态保护目标:在距河500m以内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主的重点保护带,地下水埋深保持在≤4 m,植被总盖度达到0.4~0.5;500~1 000m为基本保护带,以柽柳(Tamarix spp.)为主,地下水埋深为4~6 m,植被总覆盖度达到0.3以上;>1 000 m为一般保护带,随着输水累积量增加,地下水埋深达到6~8 m,使现有植被不再退化;沿河两岸1000m的植被保护恢复总面积应达到1 028 km2;用水均衡法和潜水蒸散法重新估算的大西海子的下泄水量为2.3×108m3,比原规划减少了1.2×108 m3,其中2.0×108 m3为维护生态所用,另外还有0.15×108~0.3×108 m3为向台特玛湖输水的水量;应保持输水连续性,大西海子以下年泄水量不小于0.36×108 m3;为了保证向下游输水,必须加强水资源调控,通过整治源流,使到达干流的水量为44.2×108 m3,干流严禁开荒,加强对防护堤修建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下游采用漫溢漂种增加植被面积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与生态改善监测评估研究

    No full text
    2000年4月-2003年10月,水利部成功地组织了向塔里木河下游五次应急输水以改善日益恶化的塔里木河生态环境。该项目通过建立起较完善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植被生态监测体系,对五次应急输水进行了系统的监测;通过对监测资料及遥感资料的分析,结合对输水河段和渗流区的现场勘察,全面评价了五次应急输水的水环境及植被生态响应特征与改善效果。该项目借助河流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及恢复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深入分析河道输水条件下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地下水位恢复与植被响应、植被响应与最佳输水方案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与地下水埋深相结合的样地调查方法和植物生理指标、“枯枝比”指标及 “解析枝”分析方法,得到了地下水埋深与植被恢复等级的量化关系,提出了地下水埋深4m为下游区生态恢复的目标控制水位;通过河道间歇输水对河道入渗系数的影响关系,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间歇输水一维水流演进与水量消耗的转化关系模型及可视化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对四种可能输水方案的预测分析,推荐了合理的输水路线、输水流量与输水时间;提出合理输水方案应是线状与面状输水相结合的方案,除依靠河道耗水2.26亿 m外,还需结合生态闸堰分流约1.14亿m,人工漫溢扩大生态改善面积;在此基础上,根据五次输水的实践经验,结合运用大系统优化理论,确定了分河段水量合理配置方案及相应的配套工程与非工程保障措施。该成果在即将进行的塔河下游第六次输水方案制定、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塔里木河下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及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下河道疏浚工程初步设计等方面得到了直接运用。该项目研究在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输水、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体系与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方面取得的重要创新,不但可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可为中国其他类似生态环境区域的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整治和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的繁殖行为研究/Study of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Himalayan Vulture (Gyps himalayensis) by Mini Camera-Trap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J]

    No full text
    大型猛禽行为研究难度大,方法落后,国内尚处在摸索阶段.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是中亚及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对其繁殖行为研究几乎空白.2012 ~ 2014年,在新疆天山中段采用路线调查法和行为扫描法,结合访问,探寻高山兀鹫的繁殖巢区及观察育雏过程.同时通过实地观测、迷你自动相机拍摄等方法,开展了栖息地调查、巢数统计、巢结构分析、孵化过程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繁殖周期及食物组成分析等.对天山7个地点的14个巢区及上百个巢穴统计,结果发现高山兀鹫喜欢在朝南的崖壁上集群营巢(约占78.6%),窝卵数为1枚(n=21),最长的一个繁殖区(A区)绵延7.3 km,相距另外一个较近的巢区(B区)约47 km.其巢的结构特殊,均以细禾草铺垫.随着幼鸟长大,亲鸟的护幼强度逐渐减弱.为了错开产卵时间,其种群的整个繁殖周期长达8 ~10个月(1~10月),超出其他大型猛禽平均繁殖周期1倍的时间.因为食物缺乏,其育雏期可能被迫延迟.对高山兀鹫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的过度放牧、采矿、药物滥用、捡蛋与捉幼鸟等.加强猛禽保护,迫在眉睫.还讨论了兀鹫与狼、雪豹及天葬的关系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