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No full text
    <正>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须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就现状而言,也许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提倡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对现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

    城市扩张对西湖龙井茶园用地及发展影响分析

    No full text
    以杭州市优质品种西湖龙井为主的茶叶用地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茶叶用地适宜性评价,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方案,分析了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茶叶用地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杭州市现有建设用地对优质茶叶用地形成明显的包围态势,2005—2020年,西湖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幅度很大,超过了100%;2按照城市规划方案,研究区将减少茶叶用地面积42.08hm2,有1 138.24hm2的茶叶用地也将受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交通建设征地的威胁;3基于缓冲区的分析是支撑规划决策的有效方法,规划建设用地500m、1 000m、1 500m缓冲区和主干道路1 000m缓冲区内的茶园影响幅度分别为18.95%、35.56%、60.7%、5.38%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力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No full text
    文章以沿海城市——无锡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上,驱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就案例区域而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期,需求和产业成长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投资、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需求、产业成长、城市化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比较利益和投资。需求和产业成长一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影响耕地转换主要的、一般的因素。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中期影响耕地转换的主要因素

    面向国土管理决策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No full text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L U CC)研究 ,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的核心问题。新时期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本文对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关键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No full text
    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形态逐渐凸显;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保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②2000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北方边境、106国道、东部沿海样带县域城镇化差异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同时粮食生产主导定位、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城镇设置标准等因素也影响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过程。未来城镇化发展应遵循地域差异,凸显主导功能,推进优化与重点发展区的集约型城镇化、耕地与粮食主产区的分流型城镇化、生态与水源保护区的迁移型城镇化,以及园区与城镇近郊区的融入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地—业耦合与协调发展

    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No full text
    <p>本书内容包括专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LUCC及其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经济与城市土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退化土地资源修复与土地生态安全,土地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研究技术与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典型案例及其他等十一部分。全书贯穿了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涵盖土地资源研究的优势领域,又涉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许多新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整理和管理等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对于进一步理清新形势下我国土地资源战略的重点与方向,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本书可作为从事地理、农业、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者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p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No full text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quot;三整合&quot;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4063502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

    基于SOFM的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

    No full text
    以2008年3项乡村地域功能态和2000—2008年3项功能的增长势作为指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的SOFM程序进行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乡村地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修正最终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三个主导功能区,并细化为13个功能亚区。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渤海沿线以及交通干线附近,是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其功能定位是保持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并优化空间布局。粮食生产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平原集中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缓慢;围绕主导功能定位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大农业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育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优先保障生态建设与修复的土地需求,生态唯先的组织生产、生活活动

    农地流转中规模经营的适宜度分析——以山东利津县为例

    No full text
    农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利用山东省利津县137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基于风险厌恶理论和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而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利津县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利津县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强烈,64.86%的农户选择农地规模经营的生产决策;②户主就业类型、农地租赁行为、农地资源禀赋、收入非农化程度是影响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4063502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B15B05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