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准噶尔沙蒿群落主要物种间的关联性分析/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among Main Species in Artemisia songarica Communities in Junggar Basin, China[J]

    No full text
    采用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列联表的Y。统计量、Ochiai联结指数(oj)以及去势对应分析(DCA),对准噶尔荒漠地区15个准噶尔沙蒿(Artemisiasongarica)群落21个主要物种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间总体为显著正关联(VR=2.726〉1)。210个种对中,正关联种对数(125对)多于负关联种对(85),且前者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53)也多于后者(4)。准噶尔沙蒿与伴生种间虽为显著正关联,但OI联结指数稍小。群落内多数伴生种间的关联性较弱(0I〈0.4),表明物种多趋于独立和随机分布。群落优势种琉苞菊、角果藜、囊果苔草、尖喙栊牛儿苗、齿稃草和条叶庭荠之间为显著正关联,且OI指数最大,表明这些物种具有相似的生态需求。DCA排序图中的种间距离和分布位置较好地表征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印证了上述结论。总之,准噶尔沙蒿群落虽生境不同,但群落内种间关系总体上较稳定,这对准噶尔沙蒿种群分布和群落发展较有利

    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碳储量估算/Evaluation of vegetation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deserts of Central Asia[J]

    No full text
    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被碳储量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五国及中国准噶尔荒漠是中亚干旱区的主体部分,目前关于该地区荒漠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对准噶尔荒漠不同植被类型活生物量碳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图,利用平均生物量法初步估算了中亚区域荒漠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中亚区域荒漠面积共310.37×104 km2,总生物量碳储量为57.03×l07 t,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别为28.87×107 t和28.16×107 t,各占50.63%和49.37%.各植被型中,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的生物量碳储量最大,达到14.17×107 t(占24.84%).中亚荒漠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1.837 t/hm2,其中温带矮半乔木荒漠碳密度最大(2.367 t/hm2).可以推测,在未来中亚地区降水持续增加的条件下下,中亚荒漠植被将会有更大的碳汇潜力

    白梭梭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盐分类型和浓度的响应/Response of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of Haloxylon persicum Seedlings to Different Salt Treatments[J]

    No full text
    采用盆栽实验,设置3种盐分类型(NaCl,Na2SO4以及两者等摩尔比例混合盐)和6个浓度梯度〔0(CK),50,100,200,300,500 mmol/L)〕,探讨了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unge ex Boiss.et Buhse)幼苗生长以及不同生长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盐分类型及浓度的响应。结果发现:①不同盐分类型和浓度处理下,白梭梭幼苗同化枝直径和分叉数具有明显差异,幼苗株高、基径和同化枝枝长随盐分浓度增大而减小,适度盐分浓度(300mmol/L)促进主根生长,高盐分浓度(500 mmol/L)则具有显著抑制作用。②随处理时间和盐分浓度的增加,白梭梭幼苗生物量积累受到的抑制不断增大,与对照相比,处理后期(第75 d)500 mmol/L浓度的NaCl,Na2SO4和混合盐处理下,白梭梭幼苗总生物量分别降低77%,87%和78%,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78%,87%和74%,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75%,81%和76%。③随时间的延长,白梭梭幼苗根冠比在各盐分处理下均呈增大趋势,但随盐浓度增加,根冠比变化趋势随盐分类型和处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④白梭梭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异速生长关系,且盐分处理未显著改变异速生长指数,均表现为地下生物量累积速率大于地上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白梭梭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对Na2SO4作出的响应要先于NaCl和混合盐,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对3种盐分类型作出的响应趋于一致,即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根系,以缓解盐分过多造成的水分短缺等影响,维持植物的存活,符合最优分配理论

    水分胁迫下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Strategies for Biomass Allocation of Two Desert Plant Species under Water Stress[J]

    No full text
    水分胁迫是荒漠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水分胁迫下,不同生长阶段荒漠植物生物量在地上一地下的分配比例,对精确估算地下有机碳存储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的水分梯度,选取荒漠地区2种草本植物涩荠(Malcolmia africana)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分析其生物量在地上一地下的分配比例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水分胁迫存在与否,总生物量累积均符合Sigmoidal生长模型;水分胁迫对植株早期发育阶段总生物量的累积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减少了发育后期总生物量的累积;植株每生长10d,涩荠和角果藜叶片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减少8.9%-10.6%和3.1%-3.4%。几乎等同于茎所增加的比例。水分胁迫使得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但总生物量的累积仍以地上部分为主;根冠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呈4个渐变的阶段

    沙冬青属植物在亚洲中部荒漠区的潜在地理分布及驱动因子分析/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enus Ammopiptanthus (Leguminosae)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Desert and Its Determin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J]

    No full text
    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物种分布模型是预测物种潜在分布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蒙古沙冬青和新疆沙冬青在亚洲中部荒漠区的潜在分布;借助模型启发式搜索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控制其潜在分布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蒙古沙冬青的潜在适生区和实际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局限在阿拉善荒漠区的东部和南部、鄂尔多斯西部;最适生的分布区局限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和贺兰山北部的小部分区域。控制蒙古沙冬青潜在分布的关键因子主要是反映极端的温度和降水条件的因子,如最干月降水量、极端最低温和最冷季平均温度等。②新疆沙冬青最适生的潜在分布区局限在新疆乌恰县和沿昆仑山向南延伸的区域。反映极端气候和气候变化范围的因子,如温度季节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最湿月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等以及海拔,基本控制了新疆沙冬青的潜在分布

    以数码照相法估算生物土壤结皮盖度/Coverage Estimation o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ased on Digital Photos[J]

    No full text
    生物土壤结皮(BSC)是由藻类、地衣、苔藓和土壤中微生物形成的一类有机复合体,是干旱荒漠地区主要的地表覆被类型.由于藻、地衣和苔藓呈非连续性斑块状分布,准确估算它们的盖度比较困难.传统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遥感影像法,样方法在野外操作中虽然比较精确但是费时,遥感影像法虽然快速但是误差大.本文试图通过数码照相法获取BSC地表分布信息,然后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对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藻结皮盖度进行分类计算,并用野外原位调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照相法与传统样方法的相关性达到了94.45%,照相法可以有效地用于BSC盖度的估算,提高了盖度估算的效率

    植物热激蛋白70基因家族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No full text
    植物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热激蛋白家族中保守、普遍表达的家族,有两个主要功能区:N端核酸结合区和C端底物结合区。通常Hsp70具有分子伴侣功能,参与新生蛋白的折叠、转运、重折叠变性蛋白、协助降解变性蛋白;Hsp70不仅受高温胁迫诱导,且受其它多种胁迫诱导;同时,Hsp70参与植物正常发育过程。Hsp70基因分布广泛,序列高度保守,在植物基因组中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最近广泛用于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文章对植物中Hsp70的基因家族、结构、表达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

    荒漠灌木生物量多尺度估测——以梭梭为例/Multi-scale biomass estimation of desert shrubs: a case study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China[J]

    No full text
    灌木是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与分配特征是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荒漠灌木生物量的研究仍较缺乏.破坏性的生物量估测方法不适宜在生态系统脆弱的荒漠地区大面积使用,因此通过模型法对灌木生物量进行多尺度估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准噶尔荒漠生态系统建群种——梭梭为例,选择多种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参数,利用相关生长模型(幂函数),分别在单株、样方及区域尺度对梭梭的地上(AGB)和地下生物量(BGB)进行建模和估算.结果表明,以植冠体积(CH)为指标的估测模型(AGB=0.3628×CH0.9605)能较好地反映梭梭单株地上生物量累计特征,而单株地下生物量可通过模型BGB=0.8737×AGB0.9394得到.样方内梭梭总冠幅面积(TC)是估测样方(0.1 hm2)总生物量(TAGB=0.6757×TC1.1343,TBGB=0.6384×TC1.0959)的有效参数.在大尺度上(区域),利用梭梭相对盖度(RC)估测其生物量密度(DAGB=0.0921×RC1.1343,DBGB=0.0796×RC1.0959)具有良好效果,进而结合区域面积得到梭梭总生物量.研究表明,相对盖度的方法从生物量密度的角度解决了尺度转换问题,使用时没有尺度限制.未来还可以通过航拍、遥感等手段快速获取相关区域梭梭群落相对盖度,结合上述模型准确估测其地上、地下生物量

    准噶尔荒漠6种类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关系/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and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six ephemeroid species in Junggar Basin, China[J]

    No full text
    类短命植物是我国荒漠植物区系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准噶尔荒漠是类短命植物在中亚干旱区分布的最东端.目前关于类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研究较少.选择了百合科的小山蒜、棱叶韭、粗柄独尾草、黑鳞顶冰花、伊犁郁金香以及菊科的细叶鸦葱共6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其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6种类短命植物单株总生物量在0.628~21.144 g之间,根冠比在0.355~3.066之间,叶片生物量比例在0.092~0.289之间,繁殖分配比例在0.111~0.649之间.6种植物用于繁殖器官和光合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各不相同,表明不同科、不同属及同属不同种之间的生物量大小及器官分配比例无一致规律.大部分物种根冠比随个体增大而显著下降,而繁殖分配则呈显著的异速增加的趋势.6种植物器官生物量间(共45对)大部分(40对)表现为等速生长关系(即异速生长指数为1),而且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间及叶片与地下生物量间还各自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0.8764和0.8585),表现出强烈的功能趋同性.但6个物种间没有出现完全一致的相关生长关系,这可能归因于由系统分类地位决定的遗传特性的差异

    中国鹤虱属(Lappula Moench)分子系统学研究/Study on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Genus Lappula Moench in China[J]

    No full text
    以黄花软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和双柱紫草(Coldenia procumbens L.)为外类群,用PAUP*4.0对鹤虱属(Lappula Moench)13个代表种的核糖体ITS和叶绿体rpS16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序列矩阵进行分析,得到一致性进化树。拓扑结构显示,Lappula为单系类群,前人对该属属下阶元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特征,得出该属植物大致沿着花由小型到大型,果实由同型到异型,小坚果边缘有瘤或刺到具翅这样的路线演化的
    core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