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earch outputs found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需要及社會支援」研究 = Study on the needs and social support of caregiver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香港認知障礙症(dementia)患者個案持續上升,他們大都在接受家庭成員的照顧。本研究旨在了解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及在福利服務制度以外獲得甚麼非正規支援(informal support)以協助他們應付有增無減的照顧工作。研究團隊以半結構性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方法,與18位非正規照顧者(informal caregivers)及20位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s)進行深入訪談。研究發現照顧者面對的困難包括欠缺私人空間、因健康狀況差而難以獨自應付照顧工作、照顧開支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以及照顧工作造成的心理及人際關係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因應照顧者身處的人際網絡,他們獲得分別來自兄弟姊妹、子女、朋友、鄰里、教友、教會同工或大廈保安員提供不同的非正規支援。他們除了為照顧者提供情感支持外,也分擔了部份的照顧工作,讓照顧者得以「喘息」。部份人士更協助照顧者處理家居問題及應對突發事件,是獨力或年長的照顧者之重要支援者。研究亦發現,除了部份家人能夠分擔患者的起居生活照顧外,其他非正規支援的提供者只能提供周邊工作的支援、情感支持、以及危機應對。主要的起居生活照顧工作,仍由主要的照顧者承擔。研究團隊建議擴大照顧者津貼計劃的對象及提高津貼金額,並加強支援照顧者的服務,包括推行「長者社區保姆」及「家庭托顧」服務、加強宣傳及改善照顧者身心健康的支援服務及、為患者家人提供家庭輔導。此外,研究團隊建議提供培訓給支援人士及團體以增加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照顧者需要的知識及技巧,透過這些正規服務的承托,寶貴的社會資本可繼續累積及發揮社區互助精神
香港鄉村地區長者居家養老的需要:錦田例案報告 = The needs of ageing in place in rural Hong Kong: The case of Kam Tin
香港面臨人口高齡化,政府統計處(2020)估計65 歲或以上人口會由2019年的120萬增加至2039年252 萬。長者佔總人口比例亦由18.4%上升至33.3%;而老年撫養比率(65 歲及以上人口相對每千名15 至64 歲人口的比率)將由249大幅上升至508。這意味着社會在撫養和照顧長者, 將會面對更大的壓力。另外,老年家庭人口亦不斷增加, 家庭所有成員均為長者的數目從2006年大約18萬上升至2016年超過30萬(增長67.4%);獨居長者佔長者人口的比例亦由11.6%上升至13.1% (政府統計處,2018)。面對人口老化﹑雙老及獨居家庭等問題,社區需要有更全面的支持配套,才能使長者有良好的生活質素。
香港「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政策源於政府於1977年發佈的《老人服務綠皮書》,強調居家安老為服務原則。該綠皮書(政府社會事務科,1977,頁5)指出,在社會及財政上而言,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供適當的社會服務以幫助老年人能繼續與社會接觸在一起…當一個家庭在照顧老年人方面感到吃力時,政府便提供各種服務作爲對家庭一種的支持和協助。使老年人能繼續在家庭生活。
儘管政府一直強調「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但多年來的資源分佈仍是以院舍照顧服務佔較大比例 (香港政策研究所,2017;羅致光,2018)。政府近年開始作出規劃上的調整,安老事務委員會(2017)於2017年發佈《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建議加大社區照顧服務的比例,將社區照顧服務及院舍照顧服務的名額比率 由2016 年的1:1.3 加大至2031年的1:1.1(安老事務委員會,2017;羅致光, 2018)。因此, 加強「居家安老」政策,將會是政府其中一個安老服務規劃方向。
雖然政府及不同的社福機構在「居家安老」方面都有提供長者服務,但服務主要仍集中在城市,居住鄉村的長者因缺乏資源和渠道,較難得到協助。以居於元朗錦田 的長者為例,公營長者日間護理服務單位,全部位於元朗、天水圍或朗屏市區(社會福利署,2021),與他們的住處有一段距離。此外,針對鄉郊長者情況的「居家安老」服務規劃,亦未有在《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中提及。因此, 本研究選取錦田區的長者作為主要訪談對象, 以了解鄉郊長者的「居家安老」情況。
錦田有悠久歷史,為最早來港定居的鄧氏族人居住地,有相當豐富的歷史建築群(陳天權,2016)。錦田面積龐大,近年開始規劃的錦田南和錦田北,佔地約1,400 公頃 (政府新聞公報,2014),佔元朗區14,430 公頃約一成面積,但人口只有 13,489,佔元朗人口約2% (政府統計處,2017;民政事務署,2021)。政府在錦 田規劃大綱中,仍保留不少地帶作「農業」、「自然保育區」或「鄉村式發展」用途(政府新聞公報,2014,2018)。因此,錦田仍然是本港主要的鄉郊地區之一。
本研究希望了解錦田長者的居家養老狀況和需求,為發展鄉郊長者服務的提供參考 資料。研究團隊探討長者於三個範疇的狀況,包括「社交支持」、「居所及社區支援 服務」和「長期護理服務的認識及意見」,並針對這三部分的發現提供相關建議
精神病及癌症照顧者的社會支持及需要研究報告
本研究旨在探討非正式照顧者在照顧60歲或以上受精神病或癌症困擾的家庭成員時遇到的困難、長時間照顧工作帶來的問題和他們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同時亦針對他們的需要提出相關建議。受精神問題及癌症困擾的年長患者數字持續上升,這兩類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下文統稱為照顧者)多面對因患者的情緒起伏和病情轉變化而帶來的巨大壓力。為深入了解他們的現況和為制定相關政策及服務提供參考,研究團隊以半結構性訪談的方法搜集了15位精神病及癌症患者的照顧者和17位服務提供者的意見。
研究結果發現,精神病患者照顧者常遇到的困難包括:缺乏私人空間、經濟壓力大、對相關疾病資訊不了解和因社會的負面標籤不願向外界求助。同時,他們因要長時間照顧患者,人際關係、身體狀況和就業狀況均受到負面影響。對於照顧癌症家屬的照顧者,他們多不了解現有的支援服務,而且需要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由於需要長時間照顧患者,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況皆受到影響,他們與患者的關係轉差。這兩類照顧者的非正式社會支援網絡主要為家人、朋友及教會會友。
針對照顧者的需要,研究團隊提出了五個建議。一、加強公眾教育以去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負面標籤,減低患者家人及照顧者對尋求外界協助的顧慮。二、增加暫託服務的資源和人手以縮短輪候時間,並推行以地區為本的照顧者「社區保姆」計劃,提供空間予照顧者暫時離開患者,以處理突發或私人事務。三、設立地區性照顧者服務中心,提供輔導服務,推行照顧者技巧培訓、經濟諮詢、喘息活動和「社區保姆」計劃,令到照顧者可以在同一個服務單位獲得所需的服務。四、政府可透過線上資源整合平台為照顧者提供相關照顧資訊,讓照顧者及其家庭更易知悉社會支援服務。對於年長的照顧者,建議政府可以在他們常出現或較容易接觸到的地方擺設攤位街站,派發相關小冊子。五、增加照顧者的經濟支援,提供「喘息及活動津貼」,並且將「照顧元素」融入經濟援助項目,使到綜援申請人和長者生活津貼領取人可獲得一定比率的照顧者津貼金額
香港居家安老面對的挑戰 : 服務提供者及使用者之經驗
隨著人口老化,居家安老成為香港社會重大的挑戰。政府多年來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透過加強社區照顧服務,以減少院舍入住率。然而,政策需要由家居環境、以至社區支援互相配合,創造可供市民居家安老的先天條件方能成事。本研究旨在探討香港推行居家安老時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研究團隊訪問了30名60歲或以上、曾經或正在使用長者服務的使用者和19名從事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行業的服務提供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長者居家安老的狀況和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的成效。
研究團隊綜合了長者居家安老的狀況,提出了幾方面的改進建議。在家居環境和社區設施方面,建議 (1) 政府應主動協助長者改善「居住環境」和安裝「緊急呼叫系統」,並(2) 建設合適長者的公共交通工具和道路設施和交通配套。在醫療層面方面,建議 (3) 資助有緊急需要的長者使用私營醫療服務、(4) 擴展醫療券計劃至購買坊間藥物和 (5) 改善普通科門診醫療預約系統和公開長者預約專籌的數量及其使用狀況。在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方面,建議 (6) 檢視社區照顧服務券的宣傳和使用狀況、(7) 對長者家庭進行家訪,及早識別有需要個案和 (8) 檢視未來各區長者比例,規劃長者設施服務。
研究團隊分析了社福機構人員在提供長者服務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後,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議,分別爲 (1) 改進安老服務人員資歷架構和服務外包、(2) 簡化並加強服務資訊的宣傳、(3) 優化一站式服務平台及個案管理和 (4) 制訂長遠的安老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