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research outputs found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探讨极端干旱区风沙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粒径减小(R0.85)时,防护林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有增大趋势,由容重与微生物量的相关性主导;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主要由速效养分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C、P的相关性所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差异较大,R在0.51~0.91,主要取决于蔗糖酶、磷酸酶与放线菌、微生物量C的相关;土壤盐分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R0.63).实践中应为干旱区林地土壤微生物营造良好的土体,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综合生态环境效应
为了探讨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从风沙环境、土壤环境、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地下水环境5个方面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的综合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防护林改变了近地表风沙运动过程,防沙体系内风速、输沙率降低幅度分别达64%~80%和87.45%~99.02%,风沙流结构、沙物质粒度、地表蚀积状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与自然流沙地相比,防护林土壤容重减小,全盐含量、总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大,土壤肥力质量明显提高,其变化基本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3)防护林对于小环境改善作用明显,距地面6m范围内,林地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普遍低于自然流沙地,而空气湿度则高于自然流沙地,林地土壤温度也低于自然流沙地;(4)随着防护林内生境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种类显著增加,但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种群分布并不均匀;(5)目前防护林灌溉抽水对地下水位、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不大,水位在厘米级范围波动,矿化度的变化幅度在±1g·L-1左右,且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艾比湖地区风沙危害趋势及对欧亚大陆桥的影响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尾闾盐湖,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活动时期处于不断干缩状态,所形成的干涸湖盆物质在阿拉山口大风驱动下对区域构成风沙危害。从物质来源和驱动风力两个方面分析了风沙危害的可能性;并在剖析扬尘爆发频率和风力条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得出近40年风沙危害加剧的主要由于沙尘策源地扩大的结论。重点分析了欧亚大陆桥艾湖段风沙危害现状及趋势,认为由于区域风力条件的稳定性,只有在与艾比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进行全线的生物防护措施,改善下界面状况,才能取得可持续的防沙效益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影响下风沙地貌的变化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样的流动沙漠地区,公路防护林建成后,造成了区域的蚀积变化,并引起风沙地貌的变化。1)在公路生物防沙体系内部以风积地貌为主,形成了小尺度的灌丛积沙 堆,中尺度的片状积沙和较大尺度的垄状积沙体;在防沙体系内的林间也一定程度地形成了风蚀 地貌,在垄间地一般难以大规模发育,而在地形起伏的沙垄区的次级沙丘迎风坡中,则可较大规 模地发育。2)在防沙体系的上风侧自然沙面中,阻沙林带及其形成的垄状积沙体将使垄间的低矮 流动沙丘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形态和走向变化;阻沙林带垄状积沙体迎风坡将形成稳定积沙坡面,但前移沙丘可造成其短时间的破坏,而后逐渐恢复成稳定坡面;3)在防沙体系下风侧自然沙面中 形成较大范围的风蚀,在垄间地形成风蚀凹地,在地形起伏区则使沙丘风蚀削平,地形起伏度降 低。可见,防沙林带对上风侧风沙流具有巨大的消能截沙作用,到下风侧随着风速的逐渐恢复,风沙流逐渐趋于不饱和状态,因而造成沙面的风蚀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路面沙害的空间分布研究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公路芦苇机械防沙体系失效后,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强度很大的路面沙害,严重影响交通。路面沙害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1)沙垄区的路面沙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均大于垄间地,而在沙垄次级地貌部位中,沙害强度垄顶>迎风坡>背风坡,但是沙害发生频率背风坡>垄顶>迎风坡;各地貌部位中沙害类型中都以路面积沙为主,沙丘前移压埋为辅。(2)在各种道路横断面中,路堑断面最易发生路面沙害,在各地貌区域都能够发生;零断面沙害发生频率其次,在垄间地比例最高;路堤断面沙害出现最少,只分布在垄间地。(3)道路与主风向大夹角路段的路面沙害发生频率和强度远大于小角度段,但是小角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4)地貌部位、道路断面和路风夹角3因素在空间上呈共轭分布
塔克拉玛干沙漠复合纵向沙垄区大尺度地貌格局初步研究
通过对Google Earth上卫星影像的分析,阐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复合纵向沙垄区的大尺度地貌格局特征.归纳出了并行格局、日字型和乡字型格局、梳状格局、叉状格局、趾状格局和混杂格局等6种地貌格局类型,并主要依据大地貌格局类型(或其组合)的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将复合纵向沙垄区划分出了55个子区.最后,针对塔克拉玛干复合纵向沙垄区大尺度地貌格局的成因问题,根据对影像的分析,提出了沙垄区沙垄(或沙丘)连接的自然延伸后连接或交汇、狭处相接以及借助中介物连接这3种方式
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阻沙效益
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和田地区策勒县、皮山县、和田县吉亚乡3个绿洲外围靠近沙漠边缘的防护林防风阻沙效益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及对防护林内小气象站和配套积沙仪定点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体系树种较单一,由于垦荒天然防护林面积在日益缩小,导致新的幼小新疆杨防护林防风阻沙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相同的水分灌溉条件下,沙拐枣防护林生长较新疆杨、梭梭、柽柳防护林成活率高,并且生长迅速,需水量少,且疏透度较小,防风阻沙效果更为理想。为有效提高和田地区绿洲外围防护林防护效益,应合理垦荒保护好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天然植被,从流沙前沿至绿洲内部合理设计天然草灌带-人工防护林带-农田小方格防护网,防护林树种的选择不仅需考虑其耐水性、疏透度,还应适当考虑防护林经济效益。通过对和田县吉亚乡防护林示范区BSNE积沙仪不同高度水平输沙量、输沙率及其粒度样分析,表明从流沙前沿进入防护林内不同高度的输沙量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风蚀沙粒平均粒径变细,随高度增加输沙沙粒分选性变差,峰态变窄,引起新开垦农田地表风蚀沙粒主要为极细沙
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极端干旱环境戈壁风沙区积沙造林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戈壁风沙区空旷、风力携带近地表的流沙和有一定洪灌条件,进行种植坑积沙,利用戈壁区靠近一定洪灌设施的条件,进行种植坑灌溉和淤泥冲积,利用秋季洪水相对丰富的条件,进行造林,在戈壁风沙区先种植适应性强的物种,如沙枣和柽柳等植物种,形成前期的乔-灌混交林,待林带内形成一定的积沙和淤泥条件后,再种植生长较为迅速的沙拐枣等灌木植物种,以进一步增强林带的固沙作用,待林带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后,再配置适应性相对较弱的杨树等乔木树种,以逐步增加物种多样性,强化林带的综合防护功能
- …